史载:春秋、战国时期,汝城为楚南边境地。秦代属长沙郡,为郴县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分长沙郡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郴县置汉宁县,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三国时,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地。西晋初,阳安县改称晋宁县,汝城属晋宁县地。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始析晋宁县地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汝城县始见于史籍。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废汝城县置卢阳郡。陈文帝天嘉元年(560),置卢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卢阳郡,卢阳县复隶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卢阳县称义昌县。925年改义昌县为郴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宋太宗帝讳,改称桂阳县。改称义昌,至民国初(1913)改桂阳县复称汝城县。
关于“汝城”县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久经讨论,但是没有一个满意的说法。
“汝”之释
1.汝城作为客家人,绝大部分从河南、江西、广东、福建、江苏等地辗转迁徙而来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之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客家人大规模从中原迁徙到东南沿海省份大概有五次。
第一次迁徒:最早可追溯秦始皇派军队征服岭南地区时期。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先后派了约100万,由大将赵佗率领,在赣南、闽西、广东梅州等地驻扎。这批军队后来那里居住下来,在那里娶妻生儿,代代繁衍,成了南粤大地上第一批的客家人。
第二次迁徙:东晋时期,“五胡乱华”,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铁骑洗劫中原大地,为避战乱,大约有96万的中原汉人携家带幼,背井离乡逃难到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南等地。
第三次迁徙: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唐末黄巢起义,中原大乱,民不聊生,中原百姓在那里已生存不下去了,被迫沿长江向东南方向逃亡,大批的中原人来到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山区居住。
第四次迁徒:南宋末年,随着宋室南迁,一部分中原人南迁到广东的南雄、始兴、韶关等地。后来的元军又继续南下,许多中原人逃亡到海南岛、广东潮汕等地。“移湖广,填四川”,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
第五次迁徒:明末清初,满清为统一全国,对反清复明的汉人进行严厉的统治,一大批的中原汉人被迫逃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之后,东南亚的客家人在那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
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据《汝城县志》,邓姓最早于陈永定初年从衡阳迁入汝城,宋姓于唐高宗从顺德府迁入;朱姓于唐明宗从江苏砀山到汝;明洪武29年葛氏直接从河南新野迁入;黄、吴、袁、何、范、郭、欧阳、王、李、彭、卢、周、陈、曾、胡、钟、肖、熊、蒋、夏、潘、杜诸姓均从江西庐陵等地迁入;宋、谭、徐、简、祝、罗、杨、叶、林、谢、龚、陆、邹、廖、连、骆、白、华、扶、许等从广东迁入;邓、张、颜、曹、康、秦、管、方、官、邱、龙、谷、宁等由湖南迁入;郑、江、赖等从福建迁入。
据史载,当时居于开封、陈留、济阳的蔡氏、江氏、阮氏、郑氏家族,避乱由开封、陈留、考城迁往江苏,后进入浙江,后又进入江西、福建。尤其是江西庐陵一带人烟稀少,山河阻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远离中原战场,成为人们生存繁衍的好地方、继续迁徙的中转站,于是,中原人大量迁徙到此,成为中原移民向沿海、湖广和四川迁徙的一个重要驿站。汝城县岭秀永乐阮氏祠堂刻有永乐帝御赐对联:“国府重开宗祠重建美哉同庆陈留光百世,南京犹旧家庙犹新允矣共观永乐盛万年。”津江朱氏祠堂对联:“汝水自东来,汇津江达义井世代渊源可溯;朱门当北立,跨锦石跃金鱼瓜瓞德泽延绵。”世世代代将“陈留”“汝水”等永远刻在客家人心中。
“汝水说”值得重视,境内汝水与河南嵩县汝水有无渊源,尚得进一步研究。
2.从建置看,汝城置县与恢复原名,与河南汝宁、汝南、汝阳的设置时间几乎在同时期
先看《辞海》(黎锦熙主编,1947年2月中华书局印行)第765页对“汝”的释义有:
“【汝城】(1)旧县名,东晋置,陈改卢阳,故城在今湖南省汝城县西南。(2)今县名,属湖南省,在郴县东南;地据耒水上源。宋置桂阳县,清属郴州,民国(1913)改曰汝城。”
“【汝宁】府名。汉汝南郡;元置汝宁府;明乃之;清属河南省,治汝阳,辖汝阳、正阳、上蔡、新蔡、西平、遂平、确山、罗山八县及信阳州;民国(1913年)废。”
再看《辞源》(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726-1727页“汝”的释义:
“【汝水】水名。源出河南鲁山县大孟山,流经宝丰、襄城、鄢城、上蔡、汝南,而注入淮河。”
“【汝州】地名。汉梁县。北魏汝北郡。北齐改为汝阴。隋大业二年改伊州置汝州。以州境内有汝水而名。自唐以来,名称历有变更,俱以梁县为治所。明省县入州。清为直隶州,属河南省。公元1913年改为临汝县。”
“【汝南】郡名。汉高帝四年置。治所在上蔡,东汉移治平舆,晋移治悬瓠城,隋开皇初废。唐改蔡州、豫州为汝南郡。宋为汝南郡淮康军,至金废。”
“【汝阳】县名。西汉置。属汝南郡。以在汝水之北而名。隋改为溵水县,分上蔡县地别置汝阳县。元明清为汝南府治所。公元1914年改名汝南。隋前故城在河南商水县西北。”
(以汝水为名,汉代称汝阳,隋代改为溵水。宋太祖赵匡胤尊其父赵弘殷为宣祖,讳“殷”“溵”等字,“殷”“商”为同一王朝名,因避皇帝讳改溵水为商水,沿用至今谓商水县。)
“【汝宁】府名。汉汝南郡,唐蔡州。元至元三十年升为汝宁府。明清皆属河南省,公元1913年废。以附郭首县汝阳县改名汝南县。”
清朝,地方行政基本是省—府—县三级,省—府之间存在一个虚级的道。辛亥革命后,为了体现民国的革命性,北洋政府决定简化层级,于民国二年(1913)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行政官厅组织令》,基本确立了省、道、县三级行政区制度:将道从清代监察职能为主的机构转为完全的行政机构(清代的道是副省级的监察区),成为介于省、县之间的二级政区;废除了清代无直辖地的府、散州;将清代有直辖地的府、直隶州、直隶厅和州、厅全部改编为县。
“废府存县”是近代一次地名大改革,导致很多传统府名消失:汝宁府、松江府、江宁府、青州府、兖州府、归德府、凤阳府等。这些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地名,现在都没成为地市级名称。“废府存县”不但导致很多府名消失,也导致很多附郭县的地名被改得面目全非。我国古代把没有独立县城而将治所附设于上级政区(府、州、郡、军等)城郭之内的县,叫做附郭县(又称倚郭县)。按理说附郭县原来叫什么就叫什么,但实际情况却五花八门。
照此,1913年,因郴州直隶州改为桂阳县,故原“桂阳县”复称“汝城县”(最初设于今泉水“城郭”)。
综上,全国县以上地名用“汝”的只有河南省与湖南汝城县。
3.从语言上看,汝城方言的古入声字受河南话的影响
经考证,当代汝城话为秦汉古音,千百年来鲜有改变,“汝”的读音为“女”。会普通话的人基本上都听得懂四川话、湖北话、湖南话、河南话等语言,但几乎听不懂客家话。为什么有这种现象?据语言专家研究发现,客家话是中国古代中原人(河南等地)的语言,中原汉人为了躲避战乱,被迫流离失所,携家带幼,成千上万地向东南方迁徙和逃亡,由于那时东南方的平原耕地大多被本地土著人所占有,所以客家人只有以“客人的身份”居住在大山树林中或湖海周边。
1997年版《汝城县志》记述:“陈永定三年(559),废汝城县,置卢阳县,置卢阳郡,卢阳县隶属卢阳郡。文帝开皇九年(589),废卢阳郡,卢阳县隶属郴州。”在中原,“卢阳”与“汝阳”同音。体现了客家人的思乡之情。
曾宪飞《汝城方言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第52页)认为:汝城方言还有大量的古入声字今读阴平,也有部分字今读阳平;汝城方言的声调与北京话的声调没有对应规律的字大多来自古入声字。这是因为受河南话的影响与继承。
4.从传统手工艺看,“汝城窑”与“汝窑”具有传承元素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和汝州市张公巷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辞海》记载:“【汝窑】宋时建青器窑于汝州,名曰汝窑。其瓷色近雨过天青,或作蛋白色。制时,屑玛瑙为油,汁水莹厚如堆脂,釉汁中有椶(zong平声)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及细小之挣钉,后世鉴赏即凭此以判真伪。”
《辞源》:“【汝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临汝县,古属汝州,故名。宋大观元年,以定州白瓷多芒,命将作少监萧服于汝州建青瓷窑。有天青、卵白、粉青等色,汁水莹厚如堆脂,椶(zong平声)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较之官窑,质制尤滋润。”
“汝窑”,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说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征。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
“汝城窑”有何特征呢?
2015年11月26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专家来汝城县考察宋代汝城窑址。专家组一行对窑址的瓷器碎片进行保护性发掘,并从其釉色、胎质、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仔细研究、认真比对。
汝城窑址在暖水乡巷头村破船埂山坡上,属宋代窑址,窑炉从宋代开始烧制,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解放初期,沿袭时间长达800 余年,这在中国制瓷史上也是不多见。
“汝城窑”,是一个官方授予的正宗名称。1000多年来,随着战争、自然灾害及历史的变迁,窑火断断续续,有的窑址已无从考证,但从发掘的窑址和现在留下来的精美实物,可见汝城窑当年是何等的辉煌。
“汝城窑”瓷器烧制于宋、元时期。窑址在距汝城约18公里的暖水乡沤江西北岸、下蒋村的三角园、任前头和上蒋村方圆角一带。烧瓷时间大约从北宋早期到元代中期。品种以青釉瓷为主,釉色偏黑介于青、褐之间。特点:胎质细腻,白中带灰。
《汝城窑陶瓷图录》(范全才著,文汇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迁移,到了南宋时期,很多北方的匠人、窑工因躲避北方战乱,而随朝南迁,把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也带进了汝城。到宋、元时期,汝城窑工艺更加优美。”“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制作、烧窑技术带入了汝城。”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始皇……及副使屠睢发卒五十万,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
从两者工艺特征看,“汝城窑”具有“汝窑”的诸多元素。
“城”之释
史载,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国60万军队攻灭楚国,驻军湘桂赣边界,“南征百越”。秦始皇三十四年,南辟越地,始置横浦、湟溪、阳山三关,以成犄角之势。秦末,任嚣、赵陀聚兵固关,复于乐昌、曲江(今韶关)、仁化建三城,以图进取。
古秦城。赵佗、任嚣进入广东筑的第一座城池,称赵佗城或任嚣城,位于仁化县城北38公里处,此地历来称城口,俗称“古秦城”,此地至今仍称城口镇,与湖南汝城三江口接壤。这条古道由城口向北,通向湖南汝城县井坡、大坪、泉水。城口古秦城现仍保留有石砌的城门楼和古城墙。
据明嘉靖《仁化县志》载:城口城为秦末龙川令赵佗筑,城门上有“城口”二字,城口城面积3000平方米。城口古道现仅存有15公里,路面宽约2.5米,路面用花岗岩麻石条砌筑,有河卵石砌成的花纹,也有路段用山石砌成。现古代城墙已毁。清代重修的西城门楼尚好,楼高6.2米,宽5.4米,进深7.62米,东西向方位为337度,青砖灰砂砌筑。西城门楼有前后两门,前门与古道相连,通往湖南省汝城县,后门通城内,城内街道宽约5米,门用灰色石条筑成。
古城人家:位于城口北2公里的大坳头,这里就是秦代时著名的“广东关”(用广东命关名的历史上仅此一处),民间也称北关。这里自古为湘粤陆路交通要道、客商来往必经之地,筑山石墙设于制高点,两边高山处筑有堡垒,中间为峡道,地势险阻,为南北陆路古道要冲关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广东关”古关隘,历史悠久现残存北面门基方位为297度,高1.70米,宽2米,进深1.84米,护门墙长3米,高1.50米;另一段残墙长40米,高1.60米,全部用山石泥浆砌筑而成,砌技低下,不甚平整,明显残留了古代粗略的建筑构架遗存。
古秦城、广东关,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盘查来往行人,其次是设关收税,是古代南越国当时的南北陆路主要关隘通道。
汝城三江口、大坪与仁化城口一衣带水,唇齿相依,互相通商、通婚、语言相通,往来密切,故用“城”为县名。
今泉水城郭,是公元358年最早设置汝城县治所在地。至今仍然保存有“城”的遗迹、遗址。“城”古义指内城和外城。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修筑长城、城池、城墙是秦朝的法宝,是保卫国家安全、抵御侵略的重大举措。
综上,笔者认为,先祖为不忘根本和归顺秦朝,将县取名为汝城。“汝”者,河南之汝水、汝南、汝阳、汝州之沿袭也。“城”者,县治所在“城郭”或与之相邻的粤北“秦城”也。汝城:源自汝水的客家人归顺秦城,或“归顺秦城(朝)的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