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民生 > 正文

汝城1.68万名党员干部学“金秋五课”话“乡村振兴”

作者:全媒体记者 段王洁 通讯员 刘平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2-09-1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来年春天播种的希望。省委组织部的这次学习启迪了我们的新思路,我更有信心带着党组织、工作队探索更多的新路径,实现乡村振兴。”日前,捧回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汝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何玉刚在观看学习“金秋五课”后说。

9月5日至9日,我省在全省县乡基层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乡村振兴“金秋五课”集中学习培训。汝城县各乡镇及机关的党员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农村基层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共1.5万余人共同观看“金秋五课”教学片,1800余名流动党员则以微信送学的形式在线上观看。

借助全县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汝城县350余名党组织书记集中在汝城县委党校学习乡村振兴“金秋五课”,其中产业振兴的“五抓”举措、“六大”行动、实际案例引发他们思考。

想起马桥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马桥“三宝”品牌,马桥镇马桥村党总支书记朱和明感叹道:“马桥镇有40多年种植小黄姜的传统,如今,小黄姜已经成为马桥镇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和支柱产业。我们只有把小黄姜规模化、社会化、科技化、信息化,把育种、窖藏冷链、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全链条打造好,才能做大做强小黄姜特色产业,走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之路。”

在观看到《保靖:茶香溢酉水,“链”动黄金城》时,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明星瑶族村党支部书记李茂林谈到,当地白毛茶是中国罕见的珍贵大叶多毛野生茶驯化栽培品种,外观内质口感及保健药用功能均有独特性和优越性,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湖南省十大茶叶公共品牌,得到袁隆平提字“白毫含香”,又有湖南农大教授对其进行产品提质,为何“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场村党组织书记们群策群力,给他出谋划策,提出要有大格局,拓宽眼界,要立足打造品牌建产业链的思想,而不是茶树建品牌的小农思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汝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钟丙芳介绍说:“汝城是农业大县,乡村振兴的人才哪里来?一是要定向培养,向农业高校争指标,培养一批农业人才;二是要对口帮扶,提供产学研平台,让高校人才在汝城能发挥作用;三是高手在民间,要扶优乡土人才。”

泉水镇旱塘村党支部书记邓永红说:“作为党支部书记,必须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我村是‘一村一品’的茶叶产业村,要培养有理想、有担当、乐于奉献、爱学习钻研茶叶知识的年轻党员作为接班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汝城最宝贵的财富,红色、绿色、蓝色在汝城交相辉映,该地还提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汝城目标。

土桥镇龙潭桥村党支部书记欧永成说,该村之前耕地抛荒严重,近年来通过创新“六靠”模式、用活“土办法”,号召群众复垦抛荒地、平整土地,并根据种植习惯,种植蔬菜40余亩,目前,已实现抛荒地清零和群众增收的“双赢”。

井坡镇浆塘村党支部书记孙幼生说:“今年我们村的种植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曹友情在原有土地基础上,流转抛荒地,经综合治理后种了180亩双季稻,农户土地流转费多了,到基地务农的群众也多了。我们还准备把浆塘村打造成县里治理抛荒、稳粮稳产的示范点。”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汝城作为千年古县、理学名城,耒山耒耜农耕文明在这里兴起、太极图说理学文化在这里诞生、半条被子一张借据精神在这里薪火相承。

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党支部书记朱向群说:“沙洲村党员干部同上五堂课,共学好经验,给沙洲带来新的思考。在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与宣扬传播上,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热情,让村民对红色文化保有激情和活力,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乡村要振兴,组织必先振兴,没有坚实的堡垒,乡村振兴便没有振兴的力量。

汝城县委组织部组织组负责人何高浩认为,乡村振兴“党支部+一约四会”等村级组织体系要完善,后备干部、乡村人才、本地乡贤、种植大户等骨干队伍要建强,基层公共服务、一网治理要夯实,多方凝聚合力,才能把基层党组织这座堡垒筑得更牢、战斗力更强。

热水镇热水村党支部书记陆盛青说:“热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温泉优势,党支部+这篇文章必须做好。做活‘党支部+党小组’文章,发挥党支部旅游协会党小组优势,以‘五个一’行动助推温泉旅游产业发展;做活‘党支部+党员’品牌,以党员带头,民宿发展为契机,打造民宿村品牌;做活‘党支部+公司’模式,发挥汝城县文农劳务有限公司作用,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郴州日报社郴州新闻网  地址:苏仙北路郴州日报社大门旁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