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时政 > 正文

深度|幸福的山城——汝城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析

作者:全媒体记者 陈红军 通讯员 郭建斌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2-10-30


《郴州日报》2022年10月29日A03版

霜降将至,秋暑未消。

10月21日上午10时许,在汝城县泉水镇旱塘瑶族村,45岁的脱贫户胡广林开动抽水机,忙着为茶园浇水。

“这天气,三个多月都没下雨。如果不浇水,茶树长不好,来年茶叶收成肯定会受影响。”胡广林说。

胡广林靠茶园脱了贫致了富。今年,他家种植五六亩茶叶,还办起一个茶叶加工作坊,收入超过10万元。

旱塘硒茶种植基地

“在旱塘,大家把茶园当宝贝。靠种茶,家家户户过上了幸福生活。”旱塘瑶族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培生激动地说。

汝城,“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过的地方,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

“半条被子”暖中国,乡村振兴富百姓。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半条被子’精神,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为重要抓手,奋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力促进全县农村群众的增收致富,极大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汝城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玉刚欣然而言。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清明种姜,霜降耙姜。”51岁的袁君良把老一辈的话记在心底。

霜降一天天临近,袁君良习惯性地来到位于留口山岭的地窖。这个深约20米且冬暖夏凉的地窖,陪伴他种植小黄姜几十年。

在马桥镇留霞村,曾经因为没有冷链集散中心,祖祖辈辈只能像袁君良家一样,挖地窖、储生姜。

“地窖虽好,但损耗不小,放进去10斤姜,隔年去拿可能就剩7斤姜,其他的都坏掉了。还有,姜易发芽,要卖时还得请人拔芽,费时费工还费钱。”袁君良说。

马桥镇,家家户户种植小黄姜,老百姓想建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已经很多年。

小黄姜分拣入冻库

留霞村村口,汝城县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选姜、装姜、上车,一派繁忙。

打开其中的一个冻库,冷气扑面而来,层层码放的小黄姜足足200万公斤。

“我们一期去年建成,共6个冻库,可储姜600万公斤;二期库容跟一期一样,再过半个月即可投入使用。”汝城县鑫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股东朱忠钻说。

“以前,种姜是单打独斗,各建地窖,各卖各的,姜价不稳定,群众收入受影响。现在,种姜是统一集散,统一销售,姜价很稳定,群众种姜效益有保证。”马桥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刘德荣说。

袁忠良给记者算了算姜账,他家种植20亩小黄姜,去年出姜时收购价约4元/公斤。可到近段时间,收购价涨至8元/公斤,他家近3万公斤存货通过集散中心销售后可增收10多万元。

4.8万亩小黄姜,年产值近9亿元,马桥镇16个村的老百姓富了。

大棚,与集散中心相邻,里面栽种的小黄姜郁郁葱葱。刘德荣边看边说:“看,这小黄姜,长得多好!”

这个大棚其实是块试验田,主要开展生姜脱毒与绿色高效栽培。届时,通过推广该项技术,当地小黄姜将实现轮作,并且有望实现大幅增产。

产业兴,乡村兴。

旱塘村,秋景与春景相融,远山层林尽染,近处茶园黛绿。

“现在,老百姓连巴掌大的空地都种上了茶叶,因为种茶收入好呀!”何培生说。

旱塘,山高水长,交通不便。过去,当地群众主要靠卖柴火过日子,久而久之被人称作“卖柴佬”。

在旱塘,茶叶种植历史有400多年。但之前因为不懂种植技术,茶树长得比人还高,再加上传统手工加工,茶叶产量低,质量也不高,种茶难有效益。村民种点茶叶,要么给自己喝,要么剩点送送亲戚。

俗话说:靠山吃山。

近年来,旱塘村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采取“支部+合作社” 模式,4任支部书记接力,推行“谁家土地谁种植”、免费提供茶苗、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同时,通过企业带动,大力推行茶叶标准化种植、兴建茶叶加工厂,实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让群众种茶尝到了甜头。

“树瑶乡风情,品硒山佳茗。”旱塘硒山茶,走出了大山,致富了瑶乡。

截至目前,旱塘村茶叶种植面积达5820亩,兴办大型茶叶加工厂2家、家庭茶叶加工作坊60余家,年产干茶110吨,茶叶年产值达2700多万元,114户脱贫户因此年人均增收 3000余元。

“现在,还是党的政策好!”喝一口旱塘硒山茶,胡广林的心里比蜜还甜。

产业“握指成拳”,乡村全面振兴。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汝城县出台关于《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9条措施》,连续6年出台针对脱贫户的产业奖补政策,每年财政安排2000万元奖补资金。建立“企业+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决脱贫户增收难销售难问题。派驻科技特派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农业生产缺技术问题。

“现在,你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样——田间地头兴产业、家家户户无空地。”何玉刚兴奋地说。

目前,全县种植辣椒12.8万亩、生姜6.2万亩、茶叶6.5万亩、水果9.5万亩,发展订单农业3.8万亩;全县19474户脱贫户有85%的脱贫户依托产业走上致富路。

从“百呼一应”到“一呼百应”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映初心。

10月19日晚,马桥镇上留村村委会前的广场,热闹非凡。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村里宅基地拍卖大事。

“这段时间,白天要走村巡山、森林防火,实在难有空闲,只能晚上抽时间开夜会,把事情商定下来。”县乡村振兴局原纪检组长、马桥镇驻村工作队长曹静波说。

在汝城,“扶贫姐妹花”早已成为佳话,主人翁就是曹静波及其妹妹。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曹静波已经驻村6年。6年,夜会开了无数场,帮群众解难事无数回,可家里老人小孩的照管却一次次被撂下。

“现在,走村串户,狗都不叫,认得我呀!”曹静波半开玩笑地说。

白天忙生产,夜谈到屋场,板凳话桑麻,干群心连心。

端午时节,井坡镇兴曹村大雨如注。情况危急时,驻村工作队干部袁强飞放弃休假,一趟趟帮村民转移物资,一次次扛起麻袋涉水抢险。

今年,汝城县选派123支乡村振兴工作队319名优秀干部继续驻村帮扶,调度6000余名干部与群众结对帮扶,全力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群众虽然脱贫了,但我们脱贫不脱感情、脱贫不脱联系、脱贫不脱帮扶。正因为这样,现在,村里的事,真的是从‘百呼一应’到‘一呼百应’。”上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环有感而发。

“一呼百应”是干出来的。

工人在扶贫车间制作绒毛玩具

上午9时许,在位于泉水镇幸福新村的一个扶贫车间,69岁易地扶贫搬迁户李生娣眼疾手快,一个个用于制作毛绒玩具的棉球很快完成。

李生娣的老家在离镇区20余公里的泉水镇正水村,山路十八弯,卖个农产品都难。

“你看,像我这么大年纪,还能家门口做事,每个月收入有八九百元,且能照看三个小孙子,多好啊!”李生娣笑着说。

这个扶贫车间是汝城鑫豪玩具厂的一个加工车间,负责人叫欧胜红,也是正水村易地扶贫搬迁户。

“这有15名脱贫户做事,去年发工资就有30多万元。”欧胜红说,他自己也是脱贫户。

据泉水镇劳保站站长李垚苑介绍,为了帮助脱贫户稳岗就业,泉水镇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已成功申报扶贫车间10个,新申报扶贫车间2个,让众多脱贫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稳就业,促振兴。

汝城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劳务服务站点行政村全覆盖,对跨省跨县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对“帮扶车间”按吸纳脱贫人口务工情况落实奖补政策,将80个脱贫村光伏电站收入的80%用于安排低收入人员公益性岗位,引导脱贫户就近到园区就业,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

数据显示,今年全县脱贫户就业人口达2.8万人,70%以上的脱贫家庭至少有一人在外务工。

“一呼百应”是干出来的。

在防返贫监测帮扶上,汝城县依托基层网格员、信息员、驻村工作队等力量,实行“一月一比对、 一季一排查”,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不漏一户一人。

目前,全县纳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的监测对象1157户2649人,脱贫户、监测户统一办理50元/人的防贫保险,实行“三个一批”,确保帮扶到位、风险消除。

“当年,红军给老百姓送来了半条被子;现在,共产党给老百姓带来了幸福日子。”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脱贫户朱小红如是说。

从“群众看戏”到“群众唱戏”

村前,一口好井,清泉汩汩而流。喝一口泉水,65岁的宋少康说甜得很。

在宋少康看来,甜的不只井水,村中杂屋拆了,道路硬化了,村前建起了广场,曾经杂乱的村庄变美了。

宋少康的家在泉水镇杉树园村大立坪组。去年,大立坪被确定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点。期间投工投劳,包括宋少康在内的村民个个很积极。

“以前,村里搞个事,往往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就不一样哟,干部干,群众参与干。”杉树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宋红明有感而发。

大立坪示范点建设以来,通过推行政府出料、“四会”出力、群众出工、乡贤出资的“四出”机制,杉树园村硬是花50余万元把预算80万元的工程完成,真正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大立坪文化广场建设,绿化、照明工程缺钱,在外村民踊跃捐款2万多元。村民宋长远二话没说,从广州买了一车绿化树木直接送到村里。

短短两个月,大立坪示范点建设完成,共拆除旱厕、危旧房1100平方米,建设文化广场2100平方米,硬化巷道1650米,整修排污排水沟320米,绘制文化墙240平方米,立面改造450平方米。

大立坪村民文化广场

今年,通过公开竞聘,杉树园如愿摘取全县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

“当时,竞争蛮激烈,乡镇党委书记要上台竞聘,村党支部书记要上台竞聘,7个评委现场打分。但说实在的,我们有底气,第一,搞个示范点,有基础;第二,群众很积极,有信心。”宋红明说。

“譬如,在人居环境整治上,我们探索理事会自治、老百姓自筹、环卫费自用等‘三自’模式,使群众从以前的‘站在一旁看’变为现在的‘聚在一起干’。”泉水镇副镇长胡庭伟表示。

今年3月,泉水镇在全县率先推行人居环境整治付费模式,村民按照“每人每月2元、一年交一次”的标准自愿缴纳环境卫生整治费,以一包香烟、一份盒饭的“小钱”,激发起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共筹集环境卫生整治费46万多元。

乡村振兴,群众从“看戏”到“唱戏”。

沙洲村积极探索“ 1+N” 基层自治模式,因地制宜设立村规民约和理事会、议事会、评议会、监委会“一约四会” ,把规划建房、村庄改造、耕地管理、移风易俗等事务纳入村规民约,得到了全体村民认可和遵循。

上流村创新“巷道长”网格化管理模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将村庄划分为若干个巷道,实行“村干部包片、巷道长包户”的责任机制,极大调动群众自觉参与村级管理的积极性。

“我们把全村分成16个巷道,推选出威望高、热心公益的 16名村民担任‘巷道长’,每个‘巷道长’包 15-20户农户。像疫情防控、治安巡逻、森林防火等,他们很负责,比组长管得更细。”王环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全村巷道长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纠纷10余起,上报返乡人员信息100余条,为群众办实事20余件。

“四出六靠”建家园,乡村振兴有“里子”。

汝城县按照办点、示范、连线、成景的思路,创新实施“四出六靠”模式,即政府出料、“四会”出力、群众出工、乡贤出资,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项目支持、持续靠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振兴干部群众同心向、一起干。截至目前,今年全县已申报乡村振兴示范点126个,示范点自筹资金1000余万元。

幸福山城,幸福乡村,一个个村庄已然旧貌换新颜。

2021年,汝县县乡村振兴局喜获“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今年8月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言论 

要“妙手” 不要“俗手”

□ 萧雨

“俗手”和“妙手”,这是围棋的术语。“俗手”即貌似合理却损全局的下法,“妙手”即具有创造性的精妙下法。

从全面小康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农村是最艰巨的任务,农村是最深厚的基础,农民是最庞大的潜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脱贫之后干什么,乡村振兴什么?时代之问,需要“妙手”作答。

第一,兴的是业。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乡村强。要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企业+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种植效益,推动从单一的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土地、金融等要素改革,创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乡村产业的供应链价值链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二,兴的是人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支村“两委”班子,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要依托乡村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加大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等乡村产业人才的培育,建设高素质农民队伍,鼓励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就业创业,让农村留得住人、干得成事。

第三,兴的是思想。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铸魂,铸的是思想,铸的是文化。要以乡风文明治理为切入点,建立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治安协会、好人协会等自治组织,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群众享,变“群众看戏”为“群众唱戏”。要强化思想引领,涵养乡风文明,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家规家训、乡规民约等宣传教化,增强思想凝聚力,提升发展精气神。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郴州日报社郴州新闻网  地址:苏仙北路郴州日报社大门旁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