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晚8点黄金档播出。主持人嘉宾在郴州长卷移步换景,湖南非遗项目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包括我市传统银饰锻制技艺(郴州银饰锻造技艺)、嘉禾伴嫁歌、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这些非遗宝藏中的“郴州元素”,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一张银片锤万遍,一件银饰藏匠心。”能够看到郴州银饰锻制技艺在央视亮相,永兴传统金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湖南福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厂长李群泽倍感自豪,他表示,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将依托自身及企业在“银饰锻造技艺”这个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优势,围绕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在“非遗+旅游”“非遗+培训”“非遗+文化传播”“非遗+电商”等方面继续发力,多平台去宣传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把银饰锻造技艺打造成郴州的非遗特色品牌,为银饰锻造技艺这个千年传承的文化载体贡献传承人的力量。
除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息息相关的非遗传承人,全市党政机关、企业商会、社区高校也同样关注着这场非遗“盛宴”。
“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才称得上有自己的灵魂。节目中展现的郴州非遗项目,充分体现了郴州的文化底蕴,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我市嘉禾伴嫁歌、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登上央视,也让更多人看到郴州、了解郴州,更好地认识郴州文化!”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锦雄期待通过节目的影响力,有力助推郴州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
“在郴州拍摄的《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带大家走近湖南非遗,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信访科科长邓银星表示,对于非遗而言,保护和传承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人大工作者,要切实提高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紧紧依托郴州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挖掘整理,加大保护力度,既传承精华、又守正创新,为促进郴州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一场场精彩绝伦的非遗展演,一件件匠心独运的非遗产品,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们青年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要学习非遗人坚韧不拔的文化传承精神,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一定能收获成功。”观看了《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市青年企业家商会常务理事、郴州十二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智威心情非常激动。
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雷云茜博士表示,作为高校教师和郴州地域文化研究所成员,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育人相结合。影片中生动呈现了湘昆、嘉禾伴嫁歌等郴州民间曲艺非遗文化,以讲述的方式对栖凤渡鱼粉、银饰锻造等制作技艺进行了展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激发地方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活力。
“观看了《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我被湖南的非遗文化深深吸引,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都需要反复练习、日积月累,才能精益求精。我们工艺美术系肩负着传承和发扬郴州宝玉石文化的重任,我们将心怀敬畏,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郴州宝玉石文化的传承者,为郴州非遗文化增光添彩。”郴州技师学院工艺美术系专职教师张巧园说。
“《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在自己的“家门口”录制,如今正式播出,大家都激动不已。”下湄桥街道金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亚玲表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郴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无论是郴州特有的栖凤渡鱼粉、嘉禾倒缸酒,还是火中涅槃的锻打铸造技艺、“人类口头的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湘昆等等,郴州人都在用心传承,并让其大放光彩,让人感到深深自豪!
编辑:曹琛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郴州日报社郴州新闻网 地址:苏仙北路郴州日报社大门旁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