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日报》2023年A04版
每一寸土地,都是丰收的沃土。
近几年,依托田园风光和农业产业构建起来的“基地+景点+产业”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在郴州农村不断涌现。
今年,郴州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郴州的山林田园更是妙趣横生。一大批“种”风景的乡村旅游带头人,带着新思维、新力量驰骋田野,逐梦诗与远方。他们抬头有星空、低头有土地、心中有家乡,把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种”出了一片好风光,带富了一方老百姓……
乡愁难离,罗霄山下扮靓美丽家园
初夏的罗霄山下,缤纷的花热烈地绽放,铺开在公路两旁。
走进桂东县寨前镇槐村村,拨开层层绿树翠竹,一处黄褐色夯土墙的院落安静地矗立,这里便是桂东小院·槐村里鲜活餐厅。
小院的主人——38岁的罗霄正同工人一起,忙着安装太阳能路灯。
罗霄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穿着深蓝色翻领短袖,显得精明干练。
见记者到来,罗霄停下了手头的活,麻利地将线钳插进裤子口袋。
坐在树皮斑驳的老梨树下,聊起自己返乡“种”风景的故事,罗霄打开了话匣。
桂东县地处高海拔山区,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在槐村村长大的罗霄,和许多农村子弟一样,也曾向往出山进城。
2006年大学毕业后,学习旅游专业的他在长沙、张家界、凤凰等地从事旅游行业,事业干得风生水起。
然而,不管走再远,家乡的山水却始终牵绊着这个在外漂泊的人。
桂东成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定的“中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县”;县委、县政府发挥当地“氧优势”,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满怀着对家乡的朴素热爱,展望着家乡的发展前景,罗霄的心里直痒痒。
多年的旅游从业经验告诉他:村子风景有看头,乡村旅游就有搞头。2016年初,罗霄毅然决定:顺着绿色山径“回家”!
罗霄的这个决定,与父辈的预期不太一样。“放着几十万的年薪不要,你要回山里当农民?”“我们这穷乡僻壤,谁会大老远来旅游,哪能挣到钱?”家人不解且反对。
“不单是种地,我还要卖风景,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罗霄想得清楚,看得长远。他知道,理念的冲突是两代农人之间的常态,事实能证明一切。
回村后,罗霄建起润和农庄,流转土地100多亩,种植优质稻、黄桃、蓝莓、猕猴桃等,打造槐村里鲜活餐厅、碧水蓝天生态果园、优质稻基地等休闲农业形态,一心要蹚出“种”风景的新路子。
搞旅游,光有美景肯定不够。为了丰富旅游项目,罗霄和他的团队也没少动脑筋。
农庄灰瓦黄墙,自编的竹片做灯罩、砍掉的树枝做墙画,装修自然又带着精致;蔬菜、大米主打绿色有机;客人可下厨做饭、进园选菜、上山摘果……
种种巧思,留住乡愁,也带火了农庄、带动了村民就业。农庄有长期务工村民10余人,繁忙时要多聘请20余人。
但罗霄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说:“完全想着自己挣钱,就没钱挣。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罗霄适时顺势组建起自己的乡村旅游团队,引导全村20多家民宿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能有旅游团上门吗?乡亲们担忧地看向罗霄。
“能!”罗霄坚定如初。他知道,要点燃大家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就必须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2020年,他利用人脉关系,开辟长沙、衡阳、广州等地至桂东5天4晚康养游线路,一下子给槐村村拉来了2000多位游客。
这几年,罗霄陆续为村里带来旅客6000余人次;帮村民销售黄桃、土鸡、干货等土特产品成交额近90万元;还为村民提供免费培训,从水稻种植到果园管理,从餐饮服务到客房管理,只要村民有需求,他都倾囊相授,用行动给足了乡亲信心。
“刚创业时,别人问我是不是90后;前几年,改问是不是80后。现在,都问是不是70后。”罗霄带着笑意,戏谑地说着创业以来的艰辛与劳累。在他头顶,满树垂挂的红丝带温柔地随风摇曳。
皮肤黑了一度又一度,罗霄的田园梦越做越精彩。
如今,槐村村民宿已发展至40余家;年初,罗霄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大名单;近期,小院的6栋民宿已装修完毕,将迎来首批客人入住。
“去年2000多人,今年市里搞旅发大会,我们的客人一定更多!”罗霄信心满满地说。
他的信心,是有底气的。
目前,罗霄已对接好了旅行社、联系好了合作民宿,还和村民沟通好了开发制作黄糍粑、土酒等体验项目。今年,他要打造升级版的沉浸式农旅业态,让游客吃得好、玩得欢、住得下!
罗霄的父辈惊喜地发现,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赋予了乡村更大的可能……
初心难忘,朝阳村里筑梦绿色田园
夏至时节,桂阳县正和镇朝阳村夜宿梨山基地,丰收的气息已在田间弥漫。
梨山下,田野间,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舒展。目之所及,良田百亩,纵横交错、黄绿相间,有机蔬菜布满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山清水秀,树木葱茏,风光无限……
时值周末,不少孩童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体验园采摘香瓜,体验一堂充满泥土香味的亲子自然课。体验园里不仅有甜玉米、丝瓜、茄子、辣椒,还种了好几种少见的植物,如秋葵。
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被孩童笑声感染,悄悄地将镜头对准这些欢快的孩子们。他们的摄影热情,映照着基地美景的魅力。
一切的改变,源自桂阳“名人”罗四娇的一个“绿色梦”。
1973年出生的罗四娇,从小家境贫寒,卖过茶水、冰棒、水果,经历过下岗,但她从未对生活丧失希望和信心。
1999年,罗四娇在桂阳创立“惠康超市”。凭借良好的服务和信誉,经过多年发展,她成了桂阳县“响当当”的女企业家,还被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
可是,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命运却跟她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她被确诊为乳腺癌。在长期与病魔的抗争中,构建一个绿色家园的愿望逐渐在她脑中清晰起来。
“一开始只是打算种一些绿色、无公害的瓜果蔬菜和大米。”罗四娇的初衷很简单。
2021年3月,她在朝阳村流转了几十亩地,种植蔬菜、大米,不施农药、除草剂。这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大受欢迎,让罗四娇备受鼓舞,她的“绿色版图”慢慢展开。
朝阳村是“夜宿梨山”红色故事的发生地。桂阳县在此启动建设了梨山长征文化公园,配套建设了夜宿梨山红色教育基地、红军长征文化体验馆。
罗四娇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决定在村里建设一个集民宿旅游、农耕文化、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说干就干!罗四娇先后流转了该村7个组的水田旱地共1200亩左右,租赁了几十栋村里的闲置老屋。一个包含红色文化宣传展示区、绿色生态农业种植区、农产品展示交易区、研学劳动实践区、特色餐饮民宿区、特色生态养殖区六个板块的文旅融合产业园建立起来。
“我们在红绿融合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循环生态、养殖、种植、研学拓展、劳动体验、科普教育、特色餐饮、精品民宿和民俗文化展示,要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全省叫得响的生态农文旅融合产业园。”罗四娇介绍。
在产业园的带动下,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只裤脚高、一只裤脚低”地过着“穷日子”的本地农民,现在完全换了“频道”——村民们把自己打扮成帅哥靓女模样,一天到晚忙着为一拨拨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服务,甚至教游客怎么捉蚂蚱、怎么捕蜻蜓。
罗四娇介绍,2022年,种植区蔬菜瓜果销售收入150万元左右,餐饮民宿区营业收入350万元,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产业园还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引领村民共同致富。
村民的腰包鼓了,腰板也硬了。通过产业园的建设,村里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以前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美丽乡村,成为郴州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上一颗耀眼明珠。
夕阳西下,站在梨山旁,山下的“梨山纪念亭”,亭名由萧克将军亲笔题写,亭柱上则雕刻着欧阳毅将军题写的对联“风雨长征路,神州艳阳天”。
随着山下的产业园日益兴旺,属于罗四娇和朝阳村的“艳阳天”正在到来。
美味难舍,栖凤渡口打造非遗乐园
乡村的舞台有多大?
在苏仙区栖凤渡镇的瓦灶村,舞蹈演员出身的胡建华找到了属于他的答案。
从聚光灯下转身到乡村振兴舞台的10余年,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建华依托一碗小小的鱼粉,经营着一家主营栖凤渡米粉(鱼粉),集研发、生产、销售、文旅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司,生意红红火火。
漫步瓦灶村,近处村民的房屋上是鱼粉元素的墙绘,远处则是荷花盛开、禾苗青翠的景象。
参观闲谈间,胡建华说起最近的几件喜事:6月14日,泡椒酸菜味栖凤渡鱼粉下线;6月15日,凤楚传奇中央厨房及豆油加工项目封顶;6月16日,基地接待前来研学学生400人左右;6月24日,栖凤渡鱼粉亮相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节目。
身姿挺拔的胡建华喜上眉梢,目光里透出坚定。
从2012年1月选定栖凤渡鱼粉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胡建华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南省专精特“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最初的鱼粉基地在西河边的南香村,村子很偏僻,路很窄,但是游客很多,一到周末就堵车。看到那么多人为了这一碗粉而来,我觉得是个发展旅游的机遇。”胡建华说起自己发力乡村旅游的起因。
美食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西河沿岸的美景也给了胡建华信心。
2016年,公司选址栖凤渡镇瓦灶村,打造了全新的鱼粉传承基地。瓦灶村地势平坦,建设用地丰富,基础设施和绿道完备,胡建华的设想在这里一步一步实现。
起初,基地以散客为主。2018年开始,鱼粉基地接待团队游客,依托西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基地,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接待研学学生2万多人次,栖凤渡鱼粉文化旅游已成为城市周边旅游的新热点。
“我们的栖凤渡鱼粉传承基地(休闲农庄),被评为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区)。”胡建华说。
2019年,公司设立非遗工坊,开发研制出栖凤渡鱼粉系列产品,建立了栖凤渡鱼粉历史展厅、鱼粉制作体验基地,形成了以鱼粉产品加工、原材料种植养殖、非遗研学体验、乡村特色旅游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产业园。
正当胡建华因自己设想实现感到开心时,公司的旅游板块却遭遇了疫情的冲击。
“我们当时接了50个旅游团,大年初一还在加班,疫情来了就把鱼粉基地关了。”胡建华说。
游客来不了,鱼粉基地专门成立的演出队也解散了,但胡建华却没有放弃。
“我始终看好这碗鱼粉的前景。”胡建华说。
在疫情期间,方便鱼粉销量增长不少,胡建华的企业在融资等方面也得到了政府和银行的支持,顺利渡过难关。
阴霾散去,鱼粉基地再次迎来旅游团、研学团。全新落成的厂房里布置了鱼粉制作工具,在这里,游客和学子可以“沉浸式”体验鱼粉的制作过程。
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续写了新时代“凤楚传奇”。
通过产业带动,瓦灶村被认定为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鱼粉)”示范村,2022年,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5万元增加到80万元,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2万元增加到3.5万元。方便包装的鱼粉在湖南、广东、广西等区域畅销,通过电商辐射全国,并出口到美国、德国。
昔日以留守老人、儿童为主的瓦灶村,一跃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我觉得栖凤渡鱼粉这个品牌很难得,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自己有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我会一直做下去。”胡建华说。
▲古村繁花醉游人(曹高林 摄)
拥抱乡村旅游的“黄金时代”
□ 叶开
发展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文化脱贫的有力抓手。近年来,乡村旅游已发展成郴州旅游产业的“重头戏”,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郴州各地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既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又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还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旅游中得到了鲜活、生动的印证。
“头雁”展翅雁阵随。乡村旅游带头人是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力量,特别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积极培育带头人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等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发展实践来看,当前乡村旅游带头人与众多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一样,都面临着总量不大、层次不高、带动力不强等问题。这也迫切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从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创业培训、优化创业服务、强化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帮扶措施。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也应该在满足游客观感的基础上,打造层次更丰富的“游购娱”设施,塑造吃喝玩住四季皆宜的“一条龙式”乡村旅游,增强消费黏性,从而将游客“留”在村里。只有深度挖掘本地文化特色,立足风土人情,优化美食美景,在其原有乡风民俗基础上塑造乡村旅游形态,才能让游客流连忘返,愿做回头客。
当前,亲子游、研学游等新型旅游优势正在日益凸显,这两种主题细分的旅游方式,实际上都体现出了现在对于旅游过程中的精神层次的需求。后疫情时期,悠闲、幽静的乡村游会成为众多游客出行的选择,乡村旅游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要通过精神链接、文化搭桥,衍生新型时尚的旅游项目,切实让游客游有所获、游有所得、游有所值。
编辑:谢莉娜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郴州日报社郴州新闻网 地址:苏仙北路郴州日报社大门旁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