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明天开幕!
这是中国妇女政治生活中的
一件大事喜事!
“潇湘巾帼号”列车已开往北京
湘女代表的参会行李箱有些什么?
跟着湘妹子一起来看看~
情意满满!
一张湖南红色家风地图,传递革命先辈精神
“我们在每个市州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地标,通过漫画的形式画了出来,然后把我们到过的地方,用小红旗标记了出来。”10月16日,长沙理工大学校园内,方琼拿着一张新出炉的红色家风手绘地图,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介绍,而地图上的每一面小红旗则代表着她和团队收集到的一位湘籍革命前辈的家风介绍。
方琼是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同时也是此次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这一次前往北京参会,她准备带上这张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的红色家风手绘地图,“献礼中国妇女十三大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人来一起传承红色基因”。
▲方琼和学生们共同完成的红色家风手绘地图
小项目变大课题,
他们寻访更多红色家风故事
2022年初,方琼完成了在湖南省妇联的挂职任务,回到了长沙理工大学。在省妇联工作期间,她分管家儿部,看到不少部门组织围绕“家风家教”开展了大量工作,修建了家风馆,方琼也有了想法。
但家风工作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如何和其他部门开展的家风家教工作区分开来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方琼告诉记者,而湖南这块红色热土诞生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那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充分挖掘湖湘红色家风?”
说干就干,方琼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训时代新人”为切入点,带着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行五人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先后参观长沙市周边的党史馆、革命先辈故居纪念馆。
在肖劲光故居,“我们从他和子女的故事中,领悟到了肖劲光大将的家风”。参观回来后,方琼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一份课题报告,“我们认为,以红色家风为切口,可以挖掘出更多湖湘红色资源,我们还探讨了使其融入党史教育的可行性”。
令方琼没想到的是,这一课题最终被评选为湖南省社科重大课题,“这极大鼓舞了我们,让我们更有信心继续寻访更多的湘籍革命先辈的家风故事”。
于是,不仅是文新学院的学生,同样对寻访红色家风故事这一课题感兴趣的建筑、土木、电气等专业的学生也纷纷加入,组成了湖湘红色家风实践团。
“我们要把面铺到更广,要寻找更多的红色家风故事。”2023年暑假前夕,在方琼和其他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这些学生们两两组队,分别前往湖南14个市州,参观故居、纪念馆、党史馆等,深入农村(社区),寻访革命先辈的后人和当地的老红军,向他们了解当年的家风故事。
▲方琼带领学生们前往湖南14个市州寻访故居、纪念馆、党史馆等
绘制红色家风地图后,
他们有了更多的目标
在学生们在基层寻访家风故事时,方琼则和同事们坐阵“后方”,随时为学生们解决突发情况,“不能拍照就抄写,没有展馆就寻找后人和邻居”。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学生们收获满满。老师们发现,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先辈更多的家风故事,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邓华、彭儒等革命前辈的家风故事”。
“为什么我们不设计一张手绘地图,把这些红色家风故事都放在一起呢?”当大家再次聚集到一起时,感受到学生们满满的分享欲,方琼提议道。
很快,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大家经过商量,选出了每一个市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或者人物,随后又逐一认领。很快,手绘地图完成,同学们将足迹所到之处标上了小红旗,“每一面小红旗代表一位革命先辈的家风故事,我们现在已经整理了55个家风故事。”方琼告诉记者,很多前辈们并没有十分具体的家风家训,这时候,老师就会带领同学们查询这些前辈们的事迹,翻阅他们的家书或者撰写的文字,从中提炼出他们的家风。
“这项工作非常有价值,在寻访的过程中,我不仅深刻领悟到了先辈们的精神,自己也充满了力量。”一位成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其他成员也深有同感。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前辈们的精神,学生们加班加点,在新生入学前制作完成了手绘地图。在长沙理工大学金盆岭校区迎新点,硕大的红色手绘地图吸引了不少报到的新生驻足观看,“第一眼就被海报吸引了,这种地图的形式非常吸睛,红色文化元素传达生动有趣”。
▲放大版的红色手绘地图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观看
如今,中国妇女十三大召开在即,方琼将这份湖湘红色家风手绘地图放到了行李箱里,准备带到北京去,“让大家感受湖湘红色家风的同时,也能够更加重视红色基因和红色资源的传承”。
心意满满!
一本水稻种植的书,成为农民的良师益友
早稻直播为何烂秧毁种?优质稻如何种出高效益?……记者在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贾琳的行李箱里,看到了一件“宝贝”——《今日说稻》。书本中,实操性强的水稻栽培技术随处可见。
▲贾琳
作为湖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湘北试验站技术骨干,贾琳在与水稻种植大户的交流和为大面积水稻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经济高效、实用性强的水稻栽培技术思路,“我对平时在水稻种植大户微信群里发布的一些技术意见,以及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进行提炼,形成了这本书。”贾琳说。
“书中包含的水稻防倒伏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推广应用这个专利技术,对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增加粮食产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贾琳告诉记者,这次参加中国妇女十三大,她想向更多的姐妹们介绍书里的技术方法,帮助更多从事水稻产业的女性提高水稻种植技术,一起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巾帼力量。
“科研人员不光要埋头搞科研,还要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希望它能成为科研工作者与农民打交道的一个纽带,成为农民在水稻生产中的良师益友。”贾琳说,“未来,我会与我们科研团队一起扎根基层,不断完善提高水稻种植技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爱意满满!
一套土家服装,让更多姐妹喜欢民族文化
10月18日晚上,褪去一天工作的疲倦,张家界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彭川晋在家里整理自己的行李箱,只见一套做工精美的土家族服装尤为夺目,“我是土家族,我准备带这套土家织锦服装,穿上它,就是想让更多的姐妹了解我们土家族的文化”。
▲彭川晋
“这是由我们张家界的绣织女用传统挑织工艺手工编织而成,织锦颜色沉稳,花纹繁复而不杂乱。”彭川晋开心地向记者介绍着这套服装,衣服上的土家织锦“四十八勾”是最具代表性的花纹,象征着太阳和火焰,“其造型和设色较为自由,勾状形态由单线、双线相连,亦可阴阳互换成型,尤显富贵华丽和吉祥喜庆”。
“‘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的土家语,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高度浓缩的民族文化’之称。”彭川晋告诉记者,土家妇女大多擅长在服装上进行挑花、刺绣等装饰工艺。如今,土家民族服饰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从张家界走出来的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除了展示土家族的风采与文化之外,彭川晋还特别关注妇女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将深化七色花妇女儿童维权一站式服务项目,持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推进张家界现代化建设贡献巾帼力量”。
作者丨今日女报/凤网 欧阳婷 江昌法
编辑:谢莉娜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