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历史文脉所在 文化地标所在——苏仙福地广场改造提质纪实

来源:郴州新闻网 2023-03-29 13:01:23

《郴州日报》2023年3月29日A3版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深厚的积淀、最深沉的力量、最深远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接过湖南旅发大会会旗,郴州进入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快车道。发出“打造古色人文旅游名片”任务卡,苏仙岭是重要的一环。

春雨洒落,滋养青山展露新颜。

千呼万唤,山脚苏仙福地广场的中轴线上,“天下第十八福地”牌坊傲然矗立,郴州人心中的地标回来了!

复建苏仙岭牌坊,是苏仙福地广场改造提质工程中最受关注的部分。

这一顺应百姓心声、传承历史文化、恢复城市记忆的举措,不仅仅是对郴州人民感情的尊重,更在挖掘郴州历史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形象、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仙与词,吟诵千年风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苏仙岭的故事要从两千年前说起。

西汉惠帝、文帝年间桂阳郡人苏耽跨鹤成仙,苏耽母子留下橘井泉香的典故。

桂阳郡人民感激苏耽母子救苦救难,造福乡梓,创作了“苏仙传说”的第一文本《桂阳列仙传》。汉代学者刘向在《列仙传》中采用了这个传说。晋代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在《神仙传》中又编写了此传说,使苏仙名气更响亮。

唐宋时期,苏仙观、橘井观等道教建筑的兴建,君主的敕封都让苏仙传说广为传播。在道教界“洞天福地”的排名中,苏仙岭、橘井观位列前茅,宋理宗敕封后,苏仙岭成为“天下第十八福地”。

依年代时序,《古诗源》《水径清》《太平广记》《列仙全传》《龙文鞭影》《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等文学、蒙学、地理学名著都相继收入大同小异的苏仙传说的版本,直至近现代进入《辞源》《辞海》等权威的工具书。

因仙得名的苏仙岭,不仅有秀异的风景,还有独特的人文宝藏——“三绝碑”。

秦观词、苏轼跋、米芾书“三绝碑”

“三绝碑”因“秦观词”“苏轼跋”“米芾书”而得名。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沿湘江水路到达贬所郴州旅舍,途中的凄苦与悲凉涌上心头,他挥笔写下《踏莎行》,感叹仕途的跌宕和人生的凄凉苦涩。

据说苏轼在收到此词后,尤爱结尾“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把该词书于扇面永志不忘。

后来秦观又被远放,3年后在悲愤中辞世。苏轼于感伤之中,洒泪挥毫,在扇面接着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书法家米芾向来钦佩秦观和苏轼的才华,同情二人的不幸遭遇,于是将秦词、苏跋书写下来,连同米字,世称“三绝”。

到了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郴州知军邹恭对3位大家的手笔备感珍惜,命工匠镌刻于苏仙岭白鹿洞的石壁之上,使得“三绝碑”这一宋代艺术瑰宝保存至今。

“天下第十八福地”牌坊、“三绝碑”,这些讲述着郴州历史经纬的载体,始终铭刻于郴州人的脑海。苏仙岭的一草一木,也早已与郴州人的生活紧密交织。

“天下第十八福地”的文化符号归来,郴州人的文化自信也回来了。

让时代记忆留在我们身边,让历史文脉以更加显著的方式存续,这样的城市所提供的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的空间,也会点燃更多的热爱与期待。

破与立,呼应社会民意

城市发展变迁,苏仙岭前的格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13年,人们记忆中那熟悉的钢筋水泥浇筑的牌坊被拆除,改造后取而代之的是苏仙福地广场。

苏仙福地广场开放以来,逐步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健身跳舞的重要场所。

但问题也日益显现,广场功能单一、环卫管理缺位、周边交通堵塞等弊端成为槽点。

最让老百姓意难平的是,牌坊拆除后,苏仙福地广场周围缺乏苏仙岭景区显著标志、景区大门也没有充分展示它的风貌。加之绿化树木遮挡,景区道路偏移,使原本就“朴素、低调”的苏仙岭景区隐藏更深。别说是外地游客,就连很多“老郴州”都很难找到苏仙岭景区大门。

改造提质苏仙福地广场,让时代记忆重焕光彩,表面看可能是建筑风貌的还原、空间格局的迭代,实则蕴含着历史文脉传承、气质内涵激活等文化思考,这也是市民、游客们的普遍期待和愿望。

广场夜景一角

近年来,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主动收集民意,依托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擦亮城市名片,还原“十八福地”的建议》《关于推动景区焕颜提质,加快文旅强市步伐的建议》《以“天下第十八福地”城市名片带动文旅融合发展十分必要》等相关建议和社情民意信息。

有的人大代表针对苏仙岭如何重塑城市文化地标、重新规划福地广场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有的政协委员一再表示,苏仙岭是4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底蕴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苏仙岭号称“天下第十八福地”,这是郴州人民最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推动苏仙岭景区焕颜提质十分必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随后,我市就苏仙福地广场提质改造召开民意恳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离退休老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企业界人士、文化教育艺术界人士、社会新阶层人士及社区居民等社会各方面代表实地考察了广场现状。

民意恳谈会上,在听取广场改造提质初步设计方案介绍后,大家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2022年7月,向社会公示了《苏仙福地广场改造提质规划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稿)》。

在此之前,为了更好地将苏仙福地广场呈现给市民朋友们,我市还在郴州发布等网络平台发起了“我为苏仙福地广场改造提质出点子”活动,邀请广大热心网友一起来出点子、提建议。

围绕“厚植郴州历史文脉、打造福城文化地标”的目标定位,本着“惠民、质朴、节俭”的原则,综合考虑广大市民朋友、热心网友的呼声、需求,有关方面先后召开大小会议20多次,对苏仙福地广场改造提质规划设计方案反复比较、论证和完善,明确提出不搞大兴土木,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手大脚。

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苏仙福地广场改造提质的规划设计注重与艺术文化相结合,重建牌楼选址在中轴线上,牌楼的大小与苏仙岭以及周围景观相匹配,远山近水浑然一体,通透开阔,充分融入历史、文化、诗词、书法等具有郴州本土特色的人文元素,打造更为亮丽、更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郴州名片。

精与雅,留传永恒之作

每座城市,都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有记忆、有活力的复杂生命体。对历史遗存最好的保护是再利用,对城市记忆最好的守护就是让它以活化的方式得其所、尽其用。

“注重细小细微细节,打造精品妙品绝品,让民心工程更得民心。”2022年10月,苏仙福地广场改造提质工程正式开工。

全石材、全实心、全榫卯结构的“天下第十八福地”牌坊

作为改造提质的重点,“天下第十八福地”牌坊,采用冲天式柱出头,全石材、全实心、全榫卯结构。

该牌坊高11.98米、宽18米、厚0.85米,重约300吨,所用石材全部为产自福建惠安的芝麻灰花岗岩。牌坊正面镌刻的“天下第十八福地”字为“苏体”,背面“橘井泉香”字则为“米体”,与“三绝碑”遥相呼应。

施工过程中,由于牌坊所在位置有三层地下溶洞,地质结构复杂,施工方坚持安全至上,进度服从质量,基础部分先打入8根地下基桩,直至入岩5米,最深处达26.4米,然后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确保牌坊安全稳固、牢不可摧。

苏仙福地广场改造提质工程引起了郴州市民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他们本着对郴州历史文化的敬重,对恢复时代记忆“活页”的期待,主动投身到广场建设中来。地下管网工程涉及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等10多个部门,自觉做到“各家孩子各家抱”;一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则捐建了牌坊、景石、林木等设施。

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苏仙福地广场改造完成。

敞开的广场入口,一眼就能望见苏仙岭。新设的入口景石,镌刻着3个雄浑洒脱的毛体大字“苏仙岭”,与重建的“天下第十八福地”牌坊、苏仙岭主峰三点连一线,形成了轴线式景观空间序列,目之所及,岭上岭下尽收眼底。

步入广场,左侧的风雨长廊像一条美丽的飘带,为市民遮阳挡雨的同时,将广场上的牌坊、景石、快警平台有机地连缀成为整体。

一端的景观扮靓广场,另一端的快警平台则日夜守护着广场的秩序和平安。

穿越坚固而又厚重的牌坊,里面还有一个“内广场”,三块文化景石置于此,“三绝碑”的故事徐徐展开,让每一位向往苏仙岭的人,踏入广场就能品味流传千年的艺术珍品。

端详“拓印‘三绝碑’”景石,将“三绝碑”摩崖石刻原汁原味呈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字一句诵读间,恰似与秦观跨越千年对话交流。

立在正面气势恢宏的那块文化景石则讲述了毛主席与“三绝碑”的故事。

1960年3月,毛泽东主席来湖南视察,亲切接见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等地方领导干部。

张平化向毛主席逐个介绍省委负责同志和地州市委书记。当轮到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毛主席问道:“郴州有个‘三绝碑’,你看过吗?”

陈洪新调来郴州工作时间不长,回答说,还没有看过,回去一定好好看。

“毛体”苏仙岭巨石碑

毛主席随即侃侃而谈,宋朝有个秦少游,此人有点才华,但不得志,被流放到郴州,写了一首《踏莎行》。接着用浓厚的湘潭口音一字不漏地吟诵:“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接着说,后来有人把这首词刻在石头上,号称“三绝碑”。

陈洪新返郴后,立马向郴州地委和郴县县委传达了毛主席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并到苏仙岭找到了“三绝碑”,得知“三绝碑”1956年已评定为省级文物,但见护碑亭简陋破败,决定修缮一新,并向张平化同志报告。

张平化想到了郴籍中央委员张际春执掌国务院文教办,于是呈报北京。

1961年3月,张际春主任专程回郴,观碑查史,返京后特拨3万元专项经费,重建护碑亭,予以重点保护。

环顾广场新装,每一块景石都镌刻着难以忘怀的历史印记。

陶铸同志自填自书和词

陶铸同志“和《踏莎行》”景石,讲述的是1965年3月27日,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读秦观词有感而发,奋笔疾书,一改旧词惆怅,新词豪迈通畅,催人奋进,手书同刻在石壁上,置于护碑亭内。这次也复制出来,与“三绝碑”一道成为郴州一处璀璨的历史人文景观。

三块景石,静立于广场,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沉浸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活化利用,才是对历史文化的最好保护、历史文脉的最好延续。

事实说明,时代记忆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只要用心挖掘、巧妙盘活,完全可以焕发光彩,为城市发展注入别样活力。

敞开郴州福门,笑迎天下福人。

改造提质后的苏仙福地广场,正是从“厚植郴州历史文脉、打造福城文化地标”出发,创造出对文化敬重、对历史追忆、对城市向往、对人民深情的永恒之作。

先有苏仙岭,后有郴州城。

我们期待积淀千年历史文化的苏仙岭,在重现原本属于它的光彩与魅力的同时,让世界读懂郴州的深情和厚重。

作者:全媒体记者 唐思思 王路莎 陈哲君 编辑:谢莉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