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赤诚慰英烈
——汝城老农黄湘源倾其所有耗时十载建陵园的故事
清明时节泪纷纷,缅怀先烈酬壮志。连绵青山环拥莽莽林海,在汝城县热水镇同心村庙背岭,青松翠竹掩映着一处庄严肃穆的乡村烈士陵园,不时有人来参观瞻仰。
山风阵阵,不停不歇,传颂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江水奔流,吟唱不息,诉说着老农黄湘源十年不懈自费建陵园、一腔忠诚慰英烈的义薄云天。
铭记红色历史 老骥伏枥谋壮志
热水镇同心村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的罗霄山脉大山深处。
1934年10月,红军第四方面军从井冈山北上,经过热水黄石,遭到国民党军队围堵,被迫取道同心村黄家洞,以庙背岭古寺庙为联络站,争取群众支持,开展革命活动。当时因为出了叛徒,站点红军在此遭到国民党追杀,8名战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青翠山坡和一江清流,也烙印在了当地百姓心中,一辈辈相传相颂。黄家洞这个不足百人的自然村,先后有8人参加过革命。
1950年,黄湘源出生在与汝城相邻的桂东县,随父亲在浙江军区成长,小学毕业后,下放到桂东落户。
尽管不是土生土长的热水人,但黄湘源讲起当地的红色历史来,尤其动容。他说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军人事迹,无比崇拜着军人。
黄湘源的爷爷和满叔公曾就读黄埔军校,爷爷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了重庆;满叔在东北军区当空降兵,捐躯于抗美援朝战场;父亲从1946年开始,在汝城濠头庙前、南洞西边山等地开展游击战,解放后在部队任文化教导员,去世前留下一句话:“要永远跟共产党走。”
满门忠心从戎报国,军人情结从小就深深扎根在了黄湘源心中。1968年,他积极报名参军,因为两厘米身高差落选,让他终生遗憾。
青壮时期,黄湘源辗转下放至江西,1978年迁户来同心村黄家洞。多年奔波多地,他以木工为主,从事多个工种,吃苦耐劳,还不断拜师学艺,学到了建筑、绘画、美工、雕刻等不少手艺。早年间,妻子因生活贫苦离婚远走,留给他一双儿女,随着儿女长大成家,相继迁户口到桂东和益阳。10多年前,黄湘源又回到同心村的家,重归一人一户。
花甲之年重落单,但凡夜深人静时,黄湘源脑海中不断浮现先辈们的谆谆教诲和当地如歌如诉的红色故事,他想要自费为庙背岭烈士建陵园。
日复一日,黄湘源建陵园的念头愈发强烈:“虽说没能实现从军报国志,但始终牢记自己是革命后代,要以自己的方式来为党和国家做些事,让乡亲和后辈铭记革命历史。”
“一个老农,自费建陵园?既没听说过,更没见到过!”在众声讶异中,黄湘源只得到了子女亲友们在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大家都不愿被拖累进来。
但这些并没有令他动摇,2010年,在卖掉家中12亩竹林获得2.4万元后,开始行动。
起初,黄湘源辗转本乡及周边乡村,甚至多次长途跋涉到桂东等外县,探访当地老干部、老红军、老乡贤,收集整理英烈事迹和红色故事,多次到县城史志办反复核对史料,并获赠了当地几本党史资料。
最终陵园选址在了庙背岭的荒坡上,有山有水、有松有竹,还不用出征地款等费用。在同年10月正式施建后,他开启了长达十年栉风沐雨的艰辛历程。
守得草衣木食 历尽艰辛建陵园
依山傍水、松竹叠翠的乡村烈士陵园,占地1亩多,不仅有模有样、构造精致,还被黄湘源划分命名为三个主要部分:
在“烈士陵园”内,34座以热水籍英烈为主立起的墓碑,碑上还简要镌刻了生平事迹,整齐有序排成数列;以庙背江相隔,“汝城革命党史纪念地”内,10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静静伫立,周边42块史志牌上,写满了当地革命历史;纪念地后面是“湘粤赣革命旧址”,把当时几个反动派和土匪头、叛徒的斑斑劣迹和可耻下场,钉刻在了耻辱碑上。
整座陵园主题鲜明,点面相融,浑然一体。从一块块整齐光亮的大理石用材、一行行苍劲有力的镀金镌刻,到别具匠心的规划设计和感人至深的氛围营造,让人难以置信这一切出自古稀老者一人之手。
陵园动人心弦的背后,是老人十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倾情倾力。
不论寒冬酷暑,他每天起早贪黑,一边做木工挣钱,一边建造陵园,长年累月在家里和陵园间奔忙劳碌,还得不时跑到县城选购材料、咨询专家。
黄湘源在农村做木工收入并不多,陵园26万多元的总造价,对他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人工拼、牙缝省,为了筹钱他的生活节约到了极致。
为降低成本,黄湘源依托年少所学众多技能,自己规划设计、独自施工、亲手镌刻,连几十上百斤的砖石均一手搬运、镶砌。只有一个人做不来时,才零星雇工。
在黄家洞,黄湘源的家是几间破落不堪的土坯房,与村民一栋栋错落有致的现代农舍极不相搭:破烂沙发拥堵的客厅里,老式电视机蒙上厚厚灰尘;狭小餐厅里,辣椒酱、萝卜干和咸菜干等素食摆满了饭桌和陈旧小冰箱;唯有阴沉灰暗的木工房里,刨机、电钻、锯刀等锃锃发亮,展示出主人干活从未停摆。
省得多、建得多,黄湘源平常主食腌菜和农家青菜,坚决不抽烟、不喝酒、不穿新衣和少吃肉。平常装束,补丁打了又打,年年接着穿,最新衣装是一款5年前花20元所购的军绿衣帽,只在来客时才穿。
尽管如此,他却十分看得开,“我出生在解放初期,是革命烈士后代,历经了不少艰苦岁月,要把艰苦奋斗作风发扬好。我不在乎住新房,能吃得饱、穿得暖就行。只要能把想干的事办好,比什么都重要!”
弘扬革命精神 教育基地放光芒
庙背岭陵园庄严肃穆,催人泪下又令人启迪。烈士墓碑边,“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金字生辉;陵园四周,“领导我们事业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高于一切”“传承红军长征精神”等标语直击心魄……
置身陵园,抚今追昔,仿佛经历一场血与火交织的思想洗礼。此处不失为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课堂,也是学党史、悟思想的鲜活基因库。
原本,黄湘源有笔钱可以缓解经济压力、保障老年生活,但他却把当地宣传部帮其争取到的8万元继续投建游客接待中心和活动场所,同样以自己动手为主。目前两处已完成主体建筑,正在装修和布展中。
黄湘源计划,在人们遮风避雨歇脚同时,把接待中心开辟出几间作为绘画展览陈列室,用自绘油画再现红色历史。因年岁已高,他担忧:孩子都安家落户在外地,自己总会有离开的那一天,希望陵园建起后,能够得到认可或获批,到时有人接管,会无偿捐献出。
“如果荒废掉,就发挥不了红色教育作用,也会让我这片心血白流。”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老人从正月初六就出工,抢时施建、全力冲刺,他说:“我现在只想多赚钱、尽快完善,力争在‘七一’前完全建好,让党员干部多来学习参观。”
老骥伏枥,暮年壮志。作为普通农民,老人爱党爱军如此炽热,满腔忠诚纯粹又彻底,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活标本。
“黄老倾尽所有,历经无数艰辛,打造了感天动地的乡村烈士陵园,让革命历史口口相颂,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他把自己活成了尘埃,却立起了何其高贵的精神品格!”热水镇镇长何生良在参阅陵园后,感动中竖起大拇指。他表示,要多组织各类人员来参观,接受党史和初心教育。
伴随着黄湘源事迹不断传播,到此参观学习的人们越来越多。
青山慰英烈,绿水照丹心。在美丽乡村中追寻革命足迹,庙背岭乡村烈士陵园焕发出日益夺目的红色光芒。
编辑:刘娟丽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版权所有:郴州日报社郴州新闻网 地址:苏仙北路郴州日报社大门旁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