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老的谚语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粮食的珍视与敬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赋予了这句话更深远的内涵,这不仅是对传统饮食观念的革新,更是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深刻洞察。
大食物观,首先是粮食安全的现代诠释。粮食作为立国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粮食作物。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强调要拓展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原粮消费量由1978年的248公斤下降到2022年的130公斤,而肉蛋奶、果菜鱼等食物的消费量则持续上升,全国每天要消耗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观念的转变是基于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而该变化也正是树立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现实基础。
大食物观,更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再到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这些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到向森林要食物,在广东时提及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在江西则提到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这些具体的指示,不仅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更是对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以海水养殖为例,福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稳定拓展养殖空间,推动水产种业创新,构建多元化的“蓝色粮仓”供给体系,不仅充实了百姓的菜篮子,也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大食物观,最终落脚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这一转变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无论是在东北的广袤林海,还是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之间,抑或是在洞庭水乡的田间地头,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践行大食物观落地见效,结出丰硕之果,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也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守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饮食观念的转变,都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食物观的提出和实践,正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缩影。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将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编辑:谢莉娜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