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 正文

理上网来|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

作者:张旭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4-06-19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蕴含着“以民为本”的理念,展现着“求同存异”的胸襟,彰显着“知行合一”的哲理,并赋予了这些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对于提高新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蕴含着“民为邦本”的价值理念

“民为邦本”意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所在”,该词源自《尚书·五子之歌》一篇:“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人民至关重要性认识的典型陈述,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早源头。在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中,民本思想长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影响深远,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积极的推动力量。民本思想既是我国从古至今治国理政的智慧精髓,又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瑰丽珍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传统的“人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有着高度相似的渊源关系和精神内核。

二、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展现着“求同存异”的文化胸襟

“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的哲学命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蕴藏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深刻思想内涵,为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特性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机理和重要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领悟并精准把握“求同存异”的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求同存异”的哲思,形成了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哲学底蕴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他曾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要“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种倡导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是“求同存异”的重要展现,也是对“求同存异”思想的创新性和超越性继承。每种文明都是植根于其特定文化土壤的成果,承载着独特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构成了民族和国家的集体性记忆,并各自具备不可比拟的价值。唯有持平等尊重之心,放下优越与成见,深化认知自我与他者文明的差异,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方可让这个世界绮丽多姿、蓬勃发展。

三、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彰显着“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

“知行合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时代意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彰显了中华民族重视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品格和崇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重要元素。其中一条就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沃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既追求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发展,又重视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开展文化建设、开展什么样的文化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目标,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实践要求和文化工作导向,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认识和具体要求。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既需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思想的力量转化为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强大动力,又要自觉践行“知其道,更行其道”的理念,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作者系永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