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民生 > 正文

空谷幽兰自芬芳——记临武县南强镇乡村教师黄素兰

作者: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红军 曾西林 实习生 曾淞群 通讯员 李赟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4-07-23


临武县南强镇乐湾水村的一个山谷里,一所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小学,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简易操场上高高升起。

“这个读‘a’,大家跟我一起念!”

“‘a’‘a’‘a’!”

“‘a’‘a’‘a’!”

……

上课铃响过,教学楼一楼的一间教室里,她一遍遍地教,5个学生一遍遍重复地念。

这所乡村小学就是临武县南强镇百乐坪小学,她就是在此坚守38年的乡村教师黄素兰。

38年来,黄素兰扎根山村教育,默默付出,教书育人,呵护山村少年的梦想,托起乡村百姓的希望。

像山谷里的幽兰,把芬芳洒遍山谷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黄素兰。

一个人,一个校

一栋教学楼,一个小操场,两扇铁门,三面围墙,这就是百乐坪小学的全部。

“和三十多年前我教过的村小相比,这教学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了。”黄素兰笑呵呵地说。

1986年,南强镇沙湾村教学点,老教师已经过了退休年纪。然而,因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迟迟没有新老师来接手。

这个节骨眼上,老教师跟黄素兰讲:“这小学,这么远,这么差,谁会来喽?没老师教,村里的小孩好可怜,总不能不读书吧!”后来就问黄素兰,愿不愿意来接他的班。

这一年,黄素兰17岁,初中刚毕业,因贫辍学在家。老教师的一番话让她感同身受,自己淋过雨,总想能为别人撑伞。“我教!”她一口答应。

一间破旧泥砖房,没有一扇窗户有玻璃,沙湾村教学点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

冬天,为了让孩子不挨冻,黄素兰把窗户挨个钉上塑料纸;教室漏水,她拉上家人登高爬梯修补瓦片;桌椅不全,她寻来废弃的木板修补拼凑。

起初教学经验不足,黄素兰向老教师虚心请教,坚持写教学总结,积极探索不同年级复式教学的教学技巧和实施方案。同时,为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她边工作边充电,先后拿到中专、大专文凭。

十年,黄素兰,一个人就是一个校。

1997年,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原沙湾村、百乐坪、寨头水3个自然村的教学点合并到新建的百乐坪小学,年级设置从学前班到四年级,一些新老师来了,黄素兰终于有了伴。

2007年,学生骤减,其他老师相继调走,百乐坪小学又剩下孤单单的黄素兰。

十七年,黄素兰,一个人就是一个校。

在百乐坪小学,凭着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从一年级到二年级,黄素兰教了一届又一届。

“对教学工作,很多村小往往带得过去就行。可黄老师不是这样。她对教学一丝不苟,备课本、作业批改本、班主任手册、学生考勤本等一应俱全。”临武县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第一次到百乐坪小学检查工作,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一声喊,一片情

“老师好!”

“同学们好!”

38年前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黄素兰记忆犹新:“学生齐声问好,我眼眶都湿了。那时,我暗暗发誓:既然当了老师,就一定要对得起这个称呼!”

“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写字。”作为启蒙老师,黄素兰对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黄素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手把手地教孩子开笔,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

人们常说,老师是爱的使者。

16岁的艳艳(化名)坐在教室的最后面,黄素兰已经教了她10年。

黄素兰跟我们面对面说她与艳艳的故事,艳艳嫌不够热闹,时不时走过来“哈哈”“哈哈”两声。“艳艳,快回去!”黄素兰喊,艳艳又乖乖地回到了座位上。

2014年,6岁的艳艳被送到黄素兰手上。艳艳天生智力残障,从小缺少母爱,生活不能自理,经常满身污秽,既遭其他同学嫌弃,又让一些家长不满。

黄素兰对艳艳倾注了全部的爱,免除了艳艳的学杂费,经常帮艳艳清理污秽、换洗衣裤。同时,她耐心做其他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大家尽可能地包容艳艳。

在黄素兰日复一日的教育下,艳艳进步很大,不仅能识字写字,生活还可基本自理,课堂自制能力也从入学之初的1分钟不到提高到5分钟、10分钟、2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现在的5个学生,有4个是像艳艳一样的残障学生,既要兼顾不同年级的教学,又要兼顾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教学,黄素兰的付出可想而知。

“黄——老师,我——写个——名字哟。”

下午4时许,残障学生萍萍(化名)进了教室,跟黄素兰撒起娇,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歪歪斜斜地写了起来。写了几笔没写好,萍萍有些着急,大声喊:“黄——老师,教——我……”

黄素兰上前,教萍萍一笔一画地写着,口中不时夸奖:“萍萍,真棒!”

从6岁到16岁,黄素兰教萍萍10年,不是妈妈胜似妈妈。

有次五一长假,萍萍到县城走亲戚,住了两天闹着要回村。亲戚问她回村干嘛?萍萍说:“我想黄老师了!”

如今萍萍顺利毕业了,给了黄素兰莫大的鼓舞。

“也没有什么巧,就是要给予孩子更多爱,对孩子倾注更多情。”黄素兰说得很朴实。

只要学生有需要,安保员、清洁员、炊事员、维修员……黄素兰经常身兼数职,乐此不疲。

人民河穿村而过,除了百乐坪村的孩子,其他两个村的学生上学放学都需要沿河而行或过桥。学生年纪小,黄素兰生怕孩子在路上有个什么意外。每天早上,黄素兰6点准时起床,挨个接上原沙湾村的孩子一起步行到校。然后,再到学校对面桥头,把原寨头水村的孩子接到学校。到了下午放学,她先将原寨头水村的孩子送过桥,再将原沙湾村的孩子一个个送到家。这个习惯一直坚持着,即便孕期挺着个大肚子,她也从未间断过。

中午1时30分许,黄素兰会准时站在校门口等孩子。哪个孩子来没来,她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尤其是下雨天,哪个孩子到点还没来,她会第一时间联系家长,问清情况。

黄素兰的桌上,摆放着一本学生晨午检记录本。“每天两次,要对学生进行体温监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我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她说。

一件事,一辈子

“把孩子交给你,我们放心!”黄素兰在当了38年的乡村老师,当地群众夸赞了她38年。

乐湾水村村支书、村主任黄生强告诉我们,黄老师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很有事业心,很有责任心。村里许多孩子后来考上大学,走出大山,黄老师功不可没!

“要是没有黄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说起启蒙恩师黄素兰,现定居长沙的林娟(化名)言语中满是感激。

林娟从小就与爷爷相依为命,家庭十分穷困,学费难以凑齐,久而久之萌生辍学的念头。

“如果不好好读书,你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还不是拿锄头把?”获知情况后,黄素兰找到林娟家,跟爷孙俩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她打起了保票:“别担心,再苦再难有我呢!”

黄素兰说到做到,不仅为小林娟申请了学费减免,还不时送上课外书籍等学习生活用品。在黄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小林娟刻苦学习,如愿考上了初中、高中、大学。

林娟的故事并非个例。早些年,村民生活苦,交不齐学费的大有人在。黄素兰从不催促,更不会区别对待,总是让孩子先入学,自己则省吃俭用想方设法帮孩子把学费垫上。

黄素兰教过的孩子中,没有一人因为家庭贫困而中途辍学,先后有35人考上大专或大学。

“我不过是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做的也不过是分内的事情。”黄素兰总说。

“邝校长,我托您的事情有眉目了吗?”

近段时间,南强镇中心学校书记、校长邝代鹏隔三岔五接到黄素兰的电话,询问的就一个事,有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到百乐坪小学来。

原来,再过一个月,黄素兰就要退休了,而她最不放心的就是她的5个学生。

“黄老师,你要退休了,孩子们可怎么办?”黄素兰要退休的消息传开,村民个个忧心忡忡。

“只要孩子们需要,只要上级部门同意,我很乐意一直教下去。”黄素兰坚定作答。

黄素兰,你不苦吗?你不累吗?

“干一件事,干一辈子。我是真舍不得呀,舍不得村小,舍不得孩子!”

百乐坪小学前,绿树婆娑起舞,溪水潺潺作响。它们被黄素兰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