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为民族复兴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守正创新,在传承保护中激活文化潜能。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从1949年到2023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从55个增加到3246个,博物馆数量从21个增加到6833个,分别是1949年的59倍、325倍。在文化的沃土中,人们品味着收获的喜悦,也怀着甜蜜的憧憬继续耕耘前行。
汝城被誉为“中国古祠堂文化之乡”,保留着710座古祠堂,包括为纪念监察御史范辂的绣衣坊、记录范氏一门叔侄同堂的中丞公祠,以及彰表理学名臣、太子太保朱英的“太保第”等古迹。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文化内涵之深在全国首屈一指。在“郴州十大文化符号”县(市、区)集中推选阶段,“汝城古祠堂群”成为专家、文化爱好者综合测评得分最高、群众支持率最多的一项人文景观。为把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守护好、传承好,汝城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顶层设计,制定实施文物保护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普查队伍,对全县3处14个点的国保单位编写了“两线”范围建筑情况汇编。然而,保护计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当中,利用中华传统节假日期间的聚集性演出,如春节期间的香火龙、装故事等非遗民俗活动,通过戏剧展演、非遗项目展示,将祠堂的文化脉络融入人们心中,成为鲜活的城市记忆。通过打好普查保护、挖掘阐释、活化利用的“组合拳”,为城乡生活增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人民至上,在文明创建中推动文化惠民。
衡量文化事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要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近年来,汝城坚持人民至上,打破文化围墙,创排具有汝城特色的《摆手的瑶家阿妹》《瑶·情》等文艺作品、开展“送戏下乡”“送戏进景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艺惠民活动。其中,“好家风-好传承”清廉文艺晚会,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展宣传阵地,实现线上线下演播联动,观看人数达10万+。2023年,组织中国舞、葫芦丝等公益培训6个班次共计60课时,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书香汝城”等品牌读书活动10次,为城乡居民提供普惠式文化浸润,输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更多人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三、立心铸魂,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彰显精神品格。
“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时的殷殷嘱托。汝城是一座饱含红色文化的英雄城市,是湘南起义策源地,也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之下,一手抓传承,一手抓传播,让红色记忆记在心中、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先辈们的精神力量汇入新征程中。
目前,汝城已与北京大学、湖南韶山干部学院、井冈山市委红色教育基地等多方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将沙洲作为其中长期干部培训班的首选之地,开发17门红培课程。今年1—8月沙洲累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93.53万人万人次。同时,将红色文化融入各行业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基地,依托红色沙洲、濂溪书院、理学古镇、长征文化展示传承馆等场所,先后开展大学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教育活动、新进国家工作人员入职“第一课”、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实现思政课各领域全覆盖,将红色精神融入血脉。
75载长歌奋进,站在罗霄山脉远眺,红色精神绵延不绝,时代发展大潮紧贴着人民呼声,汝城正锚定“1136”发展思路,深耕文化沃土,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刘娟丽 二审:黄慧 三审: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