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罗布泊沙漠深处
随着震颤大地的
一声巨响
霎时
一朵烈焰熊熊、乌黑滚滚的
硕大蘑菇云
蹿上千米高空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全国振奋,举世震惊
原子弹蘑菇云
当时
远离罗布泊2900多公里的
郴县许家洞金银寨
(现为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华湘社区)
711矿的建设者
得知原子弹爆炸成功后
欢呼雀跃
奔走相告
激动泪流
因为
经过艰辛奋斗
超常付出
711矿建设者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提供了合格铀矿
711矿
被誉于“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合格原料
是一项绝密任务
绝大多数建设者来711矿之前
都不知道要去哪里
要干什么
听从党的召唤
服从组织安排
他们义无反顾地来了
开始激情燃烧的岁月
用炙热青春和家国情怀
拼尽一生
回望峥嵘岁月
述说神秘过往
(一)探矿
上世纪50年代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
党中央毅然决定
中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
一定要有原子弹
制造原子弹必须要有铀矿
于是
一场在全国开展的绝密行动开始了
1955年9月9日
中南地质局309队第四航测分队
在郴县许家洞金银寨
(现为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华湘社区)
发现我国第一座铀矿山
勘探飞机
许家洞金银寨:属丘陵地带,呈马鞍形走向,最高峰海拔435米。东边是京广铁路,西边是107国道,郴江河从旁边流过,交通便利
原中南地质局309队第四航测分队航空仪器操作员郑秉钧:
“飞机飞到许家洞金银寨上空时,
伽玛能谱仪显示很强的异常反应,
嘎嘎叫不停。”
原中南地质局309队勘探队员陈金陵:
“飞机探测后,人工搜寻。
早上进山,晚上回来,
衣服上一层白色汗碱。
在金银寨棉花岭区域找到了铀矿。”
1956年2月5日起
中南地质局309队组建10分队
率先进入许家洞金银寨,继续探矿
309队队标
探矿监测仪
苏制运输卡车
原309队10分队队员曹南太:
“条件艰苦,队员们不等不靠,
在荒山草坡上搭帐篷、草房,不顾蚊虫叮咬;
没有运输机械,把大型钻探设备拆散,
手提肩扛,一步步进深山。”
原711矿矿工连生珠(第一个发现铀矿点的人):
“经测量探明,
金银寨的铀矿品位高、规模大,
矿区周边交通便利,
是我国开发利用的第一座核燃料基地。”
(二)建矿
探明铀矿储量后
建矿提上日程
1958年4月9日
作为建矿筹备组成员
姜德林、谢英、张桂芝
苑宝存、熊惠贞、罗淑琴、彭金莲7人
来到许家洞金银寨
是第一批进矿小分队队员
被称为“七人先遣队”
1958年7月
711矿正式开工建设
建矿初期,苏联专家(左一、左二)来矿进行技术指导
711矿原机关大院门口
6000多名来自全国多条战线的
技术骨干、大中专毕业生、部队转业军人、挖掘工人等
陆续来到金银寨
克服重重困难
开创惊天伟业
当时建设者的工作口号是
“为祖国争光,为社会主义立功。”
1958年5月至1960年8月
苏联先后派出采矿、建井、地质
水文、机电、土建等专业的专家来矿指导
1960年8月后,苏联专家奉命全部撤走
工地搭棚
711矿4号竖井塔
1号附井
“干打垒”房子
建矿时
生产、生活条件差
矿工居住在“干打垒”房子里
里外抹把泥,上面盖杉皮
711矿家属居住的房子
职工们兴致高昂
自编自唱歌声嘹亮
“车轮滚滚头上转,
架空索道碧云端;
轻便铁路轱辘马,大山任咱用绳牵……”
1958年11月
建设一号主井
1960年11月
建起我国第一座放射性预选厂
原711矿第二任矿长李太英:
“711矿的创建和发展靠的是什么
主要靠的是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不计时间、不计报酬的忘我工作。”
原711矿地质工程师姚文斌:
“1959年8月,
我从长沙地质学校毕业,
9月到矿里,到处是火热的建设工地。”
(三)采矿
为了多出矿
矿工开展竞赛
有的队
一个月掘进1000多米
创造当时坑道掘进
世界第一的记录
一些矿工队员
被评为“千米英雄”
711矿井下作业
1号主井内
粉尘多,噪声大
温度高,像蒸笼
矿工称之为“火焰洞”
为了方便打钻挖矿作业
矿工们脱得一丝不挂
进矿时干干净净
出矿时
从头到脚都是黑的
原711矿工人余开泉:
“工作面的水温高达50℃,安排一个人在旁边
对着打钻人员冲凉水。
没有人叫苦叫累,
只有一个心愿:早出矿,多出矿。”
原711矿矿长李太英:
“为了提高出矿产能,
提出三条措施:一是加机油,即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
二是搞检修,即组织群众评议干部发扬成绩,克服缺点;
三是换零件,即撤掉个别不称职干部。”
1960年4月1日,711矿开采出第一批铀矿石
原711矿一号井口
1963年4月,711矿建成我国第一座放射性预选厂
1961年10月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来711矿开讲座,进行技术指导
钱三强勉励711矿建设者:
“尖端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必须自力更生、埋头苦干,
为新中国核工业贡献力量。”
1963年4月
711矿矿工代表到北京参加二机部专业会议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63年10月
711矿选炼出一批合格铀矿
由传送带运至储矿漏斗(装载1000吨)
装入列车车厢
由许家洞车站运到郴州火车站
先运到衡阳272厂加工
入青海221厂冶炼
再到甘肃404厂提纯
最后送至罗布泊
用于原子弹研制
许家洞原火车站
711矿原汽车队
随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起
国家在人、财、物等方面
给以予711矿优惠政策
矿工生产生活物资有保障
711矿原露天电影院
711矿原职工医院
711矿原图书阅览室
位于北湖区下湄桥街道谭家组的湘核烈士陵园
长眠着70多位因开采铀矿而捐躯的
第一批711矿矿工
一座纪念碑镌刻了他们挥汗洒血
艰苦卓绝、成就两弹一艇的丰功伟绩
湘核纪念碑
(四)转型
在和平发展时期
核武器生产减少
铀矿逐步退出市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
711矿开始转型改制
1995年10月,711矿改制为电化厂
改制后的产品
2023年9月,711矿改造成时光小镇,成为新的旅游地标
711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铀矿石
711矿是中国铀矿人才的培育摇篮
为我国铀矿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
刘杰题词
1998年,在711矿迎来建矿40周年之际
原国家二机部部长刘杰说:
“711矿建矿最早
当时出产铀矿石最多
职工群众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最大”
他挥笔为711矿题词
写下
“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赞词
711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所所长郭奕嵘说:
“借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东风
2023年9月
711矿被改造成711时光小镇
成为郴州市地标式文旅基地。”
711矿人说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711矿人的精神
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座矿山
711矿完成了历史使命
作为一个精神高地
她将永远闪耀时代的光芒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711矿旧址群现为
湖南规模最大的展现核工史的红色旅游基地
是湖南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2019年10月
711矿旧址群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11矿简介:
1957年10月,筹建411矿(711矿前身)
1958年5月,411矿更名湖南二矿
1960年4月,湖南二矿试生产
1960年9月,湖南二矿第一期工程竣工
1963年8月,湖南二矿正式生产
1964年1月,湖南二矿更名711矿
1994年12月,711矿井下停止开采
1995年10月,711矿改制为电化厂
2003年,711矿改制为郴州华湘社区管委会
2004年6月,711矿政策性关闭
2023年9月,711矿被改造成时光小镇旅游区
711矿荣誉:
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工业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湖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部分旧图来自711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