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是学生的“第二层皮肤”,既标识学子的身份,又减少攀比现象的发生,彰显着教育公平的理念。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求穿校服,加上体育活动频繁,衣物磨损较快,校服的面料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还要耐磨耐洗。近年来,我市校服监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市场监管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校服抽检已成常态,此次校服抽查提升了抽检覆盖面,对往年抽查不合格单位开展跟踪抽查,对往年抽检合格单位不重复抽查,公示抽查结果,督促不合格校服生产、销售单位整改提升,严肃查处制售不合格校服的违法行为,对规范校服市场、保障校服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记者认为,不让劣质校服流入校园,要盯住关键环节,优化监管机制,对制售不合格校服的企业建立负面清单,对校服抽检不合格学校通报批评,以强有力的惩罚机制约束校服生产企业压低成本、以次充好的行为,切实为学生筑牢健康屏障。此外,校服招标采购应纳入“清廉校园”建设内容,铲除校服腐败滋生的土壤,促进校服管理工作规范化、人文化、清廉化。一些地区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校服管理与监督,推出了校服监管码,为每一件校服赋予唯一的身份标识,实现了对校服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管。通过扫描校服监管码,学校、家长和相关部门可以轻松了解校服的来源、质量等信息,从而确保校服的安全可靠。这样的“它山之石”值得借鉴。
校服不是商品,而是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还承载着每个人对学生时代的美好记忆,许多毕业生恋恋不舍母校,会把校服好好收藏起来作为纪念。正因如此,我们不能让劣质校服破坏这份情怀,损毁它本应承担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