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平和另外两个兄弟合伙做砂罐多年。因为沿袭手工技艺,产品单一,工艺粗放,效益低下,最后能做能卖的只剩下药罐。三兄弟没日没夜地干,却也只能勉强糊口。另外两个兄弟熬不下去,选择退出,转做其他。
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尝试半机械化生产。当他用新配方烧制一批砂罐并发货给商家后,没多久商家纷纷要求退货。原来,砂罐承温不够,开裂严重。货退回,他一气之下,砸了个稀烂。
“砸的是砂罐,也是钱。就这样,20多万元打了水漂不说,一大批客户也不再继续跟我们合作。”何善平说。
在何海江的印象里,父亲把砂罐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即便再苦再难,他也一直坚守,不忍砂罐烧制技艺毁在他这一辈。
何海江做砂罐是被“逼”的。
2011年,大学毕业的何海江,南下广东深圳打拼,很快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每年回家过年,父亲都要逼我一番,非要我回去做砂罐,说手艺传男不传女,又说我不接手就要失传了等等,听得我耳朵都起茧了。”何海江说。
2016年,何善平修得“正果”——儿子回了家,砂罐烧制技艺有了接班人。
匠心,需要守正创新。
“对药罐的价格,祖训里有规定,必须是薄利。”何海江说。
何海江只剩一条路,那就是为砂罐找市场。
“第一,从手工到半机械化。我们投资100多万元购进了球磨、制坯等机械,但最初因水土不服,成品率在60%左右。没有办法,通过反复研发,既改良原料配方,又改良机械设备,之后的成品率突破了95%。第二,从单一到多元。通过研发,相继开发砂杯、砂盘、砂钵等一系列新品种,较好地满足市场消费需求。”何海江表示。
土里土气的砂罐,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看,这个砂罐把,似直非直,似弯非弯,有形有意,特别考验手艺。”何海江自豪地说。
2022年,鲁塘砂罐烧制技艺被列为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9月,鲁塘砂罐在郴州长卷北湖非遗馆扎寨,非遗文化与山水画卷相得益彰。
砂罐里有初心,砂罐里见春天。
素有“石墨之都”之称的鲁塘镇,因长期无序开采,虽经矿山取缔退出,但仍存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问题。近年来,鲁塘镇深入开展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工作,采用“工程修复+综合利用”的联合修复方式,对废弃矿山进行系统修复。截至目前,已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71公顷。
老手艺,也有新春天;老矿区,也有新风景!
(编辑:张倩佳 二审:陶子瑶 三审:邓函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