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见苏东坡。小学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学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学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读书的时候,我们并不知其所以然。如今重读,我发现无论是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政见不合坚持己见的他,还是重情重义备受爱戴、面对磨难乐观豁达的他;又或者是口无遮拦、倔强任性、不善变通的他。正是这每一个真实的他,才构成了一个千古风流、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东坡先生。
全知全能的陆海潘江
宋朝是华夏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定下重文轻武的“祖宗家法”,使宋朝涌现了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不是一般人可望其项背的。第一个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人就是欧阳修,而苏东坡则更是“全知全能”的典型,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现存2700多首苏诗、300多首苏词、4800多篇苏文、42幅书法作品、3幅绘画作品(宋徽宗时期,大部分被损毁),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因此,我们可以给东坡先生各种各样的定位。他是“筋骨宋调”的奠基者;他是“豪放宋词”的革新派;他是“行云流水”的散文家;他是“石压蛤蟆”的书法家;他是“成竹在胸”的丹青手;他是“弄潮儿”的时尚博主;他是“自得其乐”的美食博主......
除此之外,他的身上有很多熠熠生辉的标签,是编撰了《东坡易传》的经学家;是心系百姓、造福一方的政治家;是收养孤儿、建立安乐坊的慈善家;是诗歌评论家;是文物鉴赏家等等,正如读书博主意公子所说:“人是扎在生活里的,苏东坡也是扎在生活里的。”所以,生命是阅读不出来的,生命只能通过体验,如果我们只是读它,“苏东坡”这三个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经由“苏东坡”这三个字,进入了一个更崭新、更深刻的人生境界里。于是,我们拥有了说不全的苏东坡、说不透的苏东坡、说不完的苏东坡,永存心中的苏东坡!
三起三落的坎坷仕途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代帝王,这是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时代,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反复多变、党争此起彼伏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苏东坡卷入了这场党争,不愿随波逐流的他,这一生也就走着跌宕起伏、坎坷不平的道路。
他曾这样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他被贬谪的地方,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但却成就了他文学和艺术上的创造高峰。苏东坡的2700多首诗中,贬谪期达1400多首,200多首词中,贬居期达100多首,还有数量众多的散文作品。
从“进士及第”到“请求外调”。东坡先生21岁科举高中,恰逢母亲程夫人去世,于是辞不赴任,守孝三年后,参加制科考试,成为正八品凤翔府签判。因为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御史谢景的弹劾,为远离政治斗争漩涡,请求调任杭州通判。此后陆续在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在这些地方,他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造福一方”到“阶下囚徒”。42岁时,刚上任湖州知州三个月的苏东坡,因忧虑愤怒反对新法,写下了许多愤懑讽刺的诗词,到任后写的《湖州谢上表》被有心人利用引发舆论,惨遭“乌台诗案”。他在狱中被关了整整103天。有这样两句诗词“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愮怜比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在狱中精神和肉体受尽了屈辱和折磨的苏东坡,在曹太后、王安石、苏辙和一众友人的帮助下捡回一条命,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苏东坡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在黄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足不出户,独来独往,不与任何人交流攀谈。
从“位高权重”到“放逐天涯”。48岁的苏东坡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等高位,一年之内连升四次,仕途达到巅峰。在京任职期间,因元祐旧党司马光等人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苏东坡觉得变法有可取之处,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他的观点又引起了元祐旧党的不满。他面临着既不容于王安石的新法政党,也不能见谅于元祐旧党一行的尴尬局面,屡次遭到孤立和陷害。“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再度请求外调,52岁出任杭州太守。后来政敌章惇任宰相,苏东坡遭变法派弹劾贬至英州,但被贬的调令遭到数次更改后,最终被贬惠州。后来又被放逐天涯海角儋州,在宋朝,被放逐儋州仅次于被满门抄斩,几乎没有人可以活着回来,也是他人生中最严重、最悲惨的贬谪,苏东坡抱着必死的心态前往儋州。
回顾苏东坡热烈而滚烫的一生。起点很高,一门高知,天资聪颖,又是“学霸体质”,一入考场就得到了宋仁宗和欧阳修的高度评价。宋仁宗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欧阳修则说:“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对于苏东坡来说,凭借着骄人的才华进入到官场之中,仿佛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但是,他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从来不随波逐流的性格,注定了他在仕途中必然会走得格外的坎坷与艰辛。
重情重义的处世之道
对发妻悲恸难眠的想念。在原配妻子王弗离世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东坡午夜梦回,看见妻子站在山岗上唱歌,连忙伸手去抓,在手即将触碰到的那一刻,妻子却微笑着消失不见了。梦醒那一刻,他悲恸难眠,于是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些诗词背后的想念那么的声声入耳、身临其境、深入人心。
对胞弟度日如年的思念。当时在杭州任职的苏东坡想离弟弟近一点儿,主动从精致的杭州调任到粗犷的密州。非常遗憾的是,在那一年的中秋佳节,他还是没能如愿和弟弟团聚在一起,于是思弟心切、喝的酩酊大醉的他,洋洋洒洒写下了千古名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朋友温暖包容的挂念。对于同样被贬黄州的张怀民,他打趣说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真正睡不着的是苏东坡吗?这时候已经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他早已习惯了黄州的生活,真正睡不着的应该是刚被贬来黄州的张怀民。读书的时候觉得苏东坡太烦人,大半夜的不睡觉拉着人在庭院里散步,长大后才明白,这是苏东坡“自己曾淋过雨,也想为他人撑把伞”的温暖包容和调皮可爱。
对政敌宽容豁达的悼念。面对曾经势不两立的政敌王安石,他充满了宽容和豁达。在王安石罢相后,两人曾在金陵(今南京)见过面,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王安石去世后,苏东坡还为这位拗相公写悼文《王安石赠太傅制》:“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私下里却是惺惺相惜,君子之交令人动容。
对百姓感同身受的怜念。作为百姓之友,他心系百姓,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兴修水利,抗洪救灾,疏通西湖,兴建学堂等等。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对朋友、家人以及普通百姓都充满了热情和关爱,我一直在想,为何他的“朋友圈”可以如此之广,上至达官贵人乃至皇亲国戚,下至三教九流乃至田间农夫,还有世外之人。因为他善于感受他人的痛苦,同情弱者,歌颂真挚的友情和亲情,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悲天悯人、博爱平等的东坡先生。
不卑不亢的人生态度
罗曼·罗兰说:“这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苏东坡一直用豁达乐观的心态来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于是,我们看到了《定风波》里春游遇风雨的好心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告诉朋友缘聚缘散,顺其自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从精致的杭州到粗犷的密州,他迅速调整心情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面对低谷,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面对人生,他感叹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在东坡先生的人生戏剧中,我们好像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总有一句诗句可以穿透你的心脏,直抵你的灵魂,戳中你的泪点。身处逆境之中,苏轼总能把艰难困苦的生活过得那么生趣盎然,总能把悲观迷茫的低谷看的那么积极可爱,还能在逆境中“不乱于心,不困于行”,不断提升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始终都以不卑不亢、赤诚豁达、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前辈提供的锻炼平台,能够让大家相聚于此浸染书香气息,也希望往后的每一个日子,无论风雨,无论晴,我们都能够在书香的世界里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郴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一审 | 刘娟丽 龙琦钰(见习编辑)
二审 | 张明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