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所有城乡居民喝上清洁安全的水”,嘉禾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智慧供水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按照“集约经营、统筹规划、乡村全通、价格惠民”标准,嘉禾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全域公交的目标,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称号……
公交车开到村头、硬化道路修到地头、电商开到门头。近年来,嘉禾县统筹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衡普惠、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全力建设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典范”,获省政府2023年真抓实干表扬激励。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太感谢了,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家里的用水问题!”12月9日,嘉禾县袁家镇小街田村下乡组村民肖运拧开水龙头,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他向维修抄表员彭东平连连表示感谢。
“我们每个村都有供水服务点,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同等的供水服务,这是我们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成果展现。”嘉禾县水利局农水股股长张元争说。
嘉禾县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处喀斯特岩溶发育地带,全县水资源储存量相对匮乏。“以前,因为地势高低落差大等原因,袁家镇、龙潭镇的一些村一到枯水期就要安排消防车送水,很不方便。”张元争说。为了让城乡百姓都能喝上清洁卫生的“安全水”,该县率先在全省吹响了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号角,建成供水工程7处、高位水池9处、应急水厂3座,铺设输水主管450余公里,配水管道7000余公里,日供水能力达8万立方米。此外,该县还建设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水质检测中心、远程监测系统及智慧控制中心,让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目前,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大管网供水覆盖人口40余万人,实现行政村通自来水率100%,农村居民安全饮水率100%。
全县一盘棋,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水动力”。而在连接乡村与城市的公路上,一辆辆往返的城乡公交车成为流动的风景线。
12月9日,一辆新能源公交车在嘉禾县行廊镇山垛自然村村口稳稳停下后,村民有序排队上车。过去,他们进城办事、卖菜、看病等,要到5公里外的肖家村才能坐上公交车。今年5月,该站点得以通车,这辆城乡公交车便成了山垛村1500余名村民的“幸福快车”。
一辆辆公交车,串起城乡融合好生活。嘉禾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一县一公司”模式,依托智慧交通平台,实现“车”与“人”的数据互联互通,城乡客运线路从13条增加到39条,全县167个行政村100%通公交车。该县也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产业发展联动互促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有力打破了城乡交通“二元”分割,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的出行之忧,也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12月15日,在嘉禾县广发镇大塘村的富硒脐橙产业园,漫山遍野的脐橙树上挂满了色泽金黄、圆润饱满的果实。一旁的采摘体验园里,十余名游客现场体会采摘的乐趣、品尝新鲜多汁的脐橙。“果树越长越盛,日子越过越好。”看着眼前的场景,嘉禾县星溪富硒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海眉开眼笑地说。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出一趟门都很麻烦。如今,客运、物流都很顺畅,来村里采购脐橙、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广发镇党委副书记李梦龙说,每到晴好天气,216路公交直通产地所在村,载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来此休闲娱乐,也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得益于城乡交通一体化,公路车通到了村口,城乡往来更便利,嘉禾县立足富硒资源禀赋,在广发镇、坦坪镇、珠泉镇的12个村精心打造富硒特色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集中连片、开发整合,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该县富硒脐橙产业园核心区已种植脐橙1万余亩,所产富硒脐橙远销广州、深圳、上海等地。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该县统一规划城乡布局,打造富硒产业大道。“去年12月,从坦坪镇到广发镇大塘村4.5公里路段修好后,以前需要人工挑运的脐橙,现在可以用小货车直接运输。今年,这一片近600亩脐橙丰收,目前,已卖了几万公斤。”李海说。
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物理条件”促使城乡融合“化学反应”加速。如今,该县以富硒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深入融合,形成一主一特多辅产业格局,创建了嘉禾富硒稻、湘嘉鱼、三味辣椒、宅侯贡米等特色农业品牌,先后获评全省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县、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示范县、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和富硒资源保护利用示范县。
产业得到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就业,收入同步提升。“我就在果园里务工,不仅方便,每年还能增收两三万元。”大塘村村民李桃生说。据了解,去年,该县富硒脐橙产业园产量6000吨,产值3600余万元,年利润1100余万元,累计解决56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
创新治理全域和美
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也在向乡村辐射。
12月10日,记者走进嘉禾县普满乡雷家村,村容整洁,道路开阔,一幢幢房屋整齐排列,无不让人感受到新时代乡村新风貌。
“村里的房屋布局是按巷子来规划的,为了管理方便,我们依托巷道设立了‘巷长制’工作模式,巷长每天都会对巷道的卫生等情况进行巡查。”普满乡雷家村党支部书记雷智帆向记者介绍,该村根据“村庄巷子多、在家农户多”的乡情实际,以“巷”为单位,全村分为5个网格区、35条巷道,通过“村干部包片、巷长包户”的方式,确保村庄每条巷道、每户人家都得到有效管理。
院子开阔平整,家家户户直通自来水,生活非常方便,跟城里没什么两样。巷长雷飞虹每天都会趁着出门遛弯的时间,在巷里巷外督促村民们做好日常“门前四包”、宣传政策法规和化解邻里纠纷。
巷长向下扎根,乡风文明向上生长。前几日,一户村民在建房时,与邻居因为占道的事情发生争执。雷飞虹听闻后,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与双方积极沟通,经协调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在巷长的参与下,雷家村今年成功调解纠纷50余起,将矛盾化解在巷里。村容村貌更美了,矛盾纠纷更少了,乡土民风更正了,雷家村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巷长制”工作被评为全国第三批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改善农民生活,住房是关键。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空心村”问题日趋严重。为此,嘉禾县广发镇红鹰村全面启动“空心村”治理工作,通过旧村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重焕村庄活力。
“在改造过程中,红鹰村利用‘红、古、绿’资源,保留历史文化建筑,并留足房屋间距和活动空间,优先安排村民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加上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返乡,实现了又快又好的治理效果。”广发镇党委副书记李梦龙说。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聚焦群众办事难等问题,该县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创新县乡村社会治理模式,推进“一门式”服务、“一网式”治理和帮办代办制,推行“党员干部+网格化”乡村治理模式等,推动农民办事更便捷、生活更美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一审 | 邓金秋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黄华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