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新征程上,需要执“人才筑基”“产业赋能”“文化铸魂”笔,描绘乡村振兴绝美图景。
执“人才筑基”笔,绘就“少长成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打造带动地方发展的人才雁阵,必须在提高人才队伍能力素养等方面下功夫,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既强化本地人才培养和储备,也加大引才力度。一方面要对本地的人才资源进行详尽的摸底调查,无论是在外求学的青年学子,还是在外打拼的奋斗者,抑或是本地的致富小能手,都应纳入“重点培养”的名单。另一方面,“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生活待遇放心、工作环境舒心、平台干事顺心吸引各类人才,并给予有力的政策引导与保障,增强人才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让人才引得回、待得住、留得下。
执“产业赋能”笔,绘就“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产业图。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发展好乡村产业,关键要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要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结合乡村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挖掘产业潜力,巩固推动好现有产业,让“老树发新枝”。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成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经济模式,通过“农产品品牌化、产业链延长化”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品牌,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做实特色产业,助力产业“枝繁叶茂”,让村民“背靠大树好乘凉”。
执“文化铸魂”笔,绘就“萧鼓春社、古风依存”的文化图。乡村振兴不仅要“塑性”更要“铸魂”,打好“文化牌”,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广袤的乡村大地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乡村不仅有着大量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以及自然风光、田园景观等,更有着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特色资源,只有聚力保护好文化资源,才能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一审 | 刘娟丽
二审 | 杨芝娟
三审 | 李造雄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