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民生 > 正文

临武石门龙宫的新发现:从“潜龙”到“飞龙”

作者:李忠兴    来源:今日郴州      发布日期:2024-12-27


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石门龙宫作为自然奇观,因明代徐霞客在《楚游日记》里对龙洞内石龙的描述而声名远扬。只是,龙洞内龙的数量与形态一直成谜。于是,我深入探究多版《临武县志》,并于2024年12月两次深入龙洞探寻。从明朝仅有一条“白石龙”的记载,到民间流传的多条石龙传说,再到此次发现龙洞深处众多形态各异且姿态与《易经》乾卦龙卦象高度契合的石龙。这些新发现,无疑增添了临武石门龙洞的神秘色彩,也为龙文化研究送上了珍贵的实物素材。


一、历史上的临武石门龙洞

(一)明朝时期临武石门龙宫的记载与探究

明朝嘉靖年间,临武人、嘉靖朝兵部尚书刘尧海编修的《临武县志》首次出现关于石门村龙洞石龙的文字记载:在县北二十里。石潭中有石龙,约一丈,鳞爪俱备,唯龙首潜入潭水中……洞口时有烟雾结聚,盖龙气也。为临武八景之一,曰“龙洞烟云”。这一记载勾勒出一条长约3米的白石龙静卧潭中的神秘画面,龙头隐于水下,洞口云雾缭绕,引发人们对其无限遐想。

而真正使临武石门龙宫闻名遐迩的,则是明代旅行家“游圣”徐霞客的游记。他在其《楚游日记》中留下了长达800多字的详尽描述,这是迄今为止最详细的龙洞及石龙记录。他对这片奇观的赞誉之词溢于言表,“余所慕而至者”“足压倒众奇矣”,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当时内心深处所受到的强烈震撼以及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他还三次进出龙洞,甚至在探洞中途特意吩咐仆人前去沽酒,渴望与石龙对饮,在这奇景之中畅叙幽情。他对临武石门龙洞的评价极高,文末一句“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上。(徐霞客曾对他考察的溶洞品第排名:永南诸岩殿景,道州月岩第一。)”认为这是他一生所见最好的溶洞。

徐霞客笔下的石龙是:“水底白石龙一条,首顶横脊而尾拖池之中,鳞甲宛然。挨崖侧又前两三步,有圆石大如斗,萼插水中,不出水者亦尺许,是为宝珠,紧傍龙侧,真睡龙领下物也。珠之旁,又有一圆石大倍于珠,而中凹如臼,面与水平,色与珠共,是为珠盘。”这些生动描述,为后人重现了当时龙潭中的奇妙景象。

那么徐霞客为何未能看到里面那条数丈长的石龙呢?通过对徐霞客《楚游日记》中龙池“池中水深三四尺”的记载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水深1米有余甚至更深,这给观测带来极大困难;其二,当时没有观景平台,难以靠近位于洞深处的石龙,从而影响了观察效果;其三,当时依靠昏暗火把照明,光亮不足,致使无法看清洞内深处情况。

综上所述,明朝对于“临武石龙”最早的记载便是这一条丈余长的白石龙,而随着探究的深入,徐霞客的游记为我们展现了更多当时龙洞的细节与风貌,同时也留下了关于石龙观测情况的诸多思考与探讨线索。

(二)清朝文献中的临武石门龙洞:从“白石龙”到“双龙戏珠”的格局变迁

随着历史的演进,清代有关石门龙洞的记载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特征。清嘉庆《临武县志》所收录临武人雷尚白(嘉庆十四年岁贡)的《游龙洞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与往昔截然不同的龙洞景象:“周缭十余丈,上下皆石,其平如砥,水深仅尺余……洞水中有石龙,身长数丈,曲折如活龙,首尾俱潜。旁有石,如臼,臼侧有赤石,甚圆,人谓之龙珠,珠与龙不相离。”

将此记载与明朝县志以及徐霞客的记录相较,会发现存在三点显著差异。其一为水位状况,明朝时徐霞客记载“池中水深三四尺”,而到清朝变为“水深仅尺许”;其二是龙身长度,由明朝的“一丈余”转变为清朝的“身长数丈”;其三是龙珠位置,从徐霞客笔下的“是为宝珠,紧傍龙侧”变成了“珠与龙不相离”。如此种种,足以表明所描述的是两条不同的龙。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对嘉庆版县志深入研读后,于“祥异志”中发现了有关地震的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冬,夜半地震,房屋遍有声,坛瓮尽倾倒。”“乾隆四十七年(1782),夏四月地震”。据当地村民所言,历史上的地震给龙洞带来了诸多破坏,致使洞口崩裂敞露、钟乳石坠落、石柱断折等一系列地质变迁。对龙潭的影响则体现在水位降低,最浅处由原本的“三四尺”降至“尺许”。

基于这些信息分析可知,在徐霞客游览龙洞6年后的那次地震之后,龙潭水位下降,徐霞客所见的“白石龙”因露出水面与空气接触而发生氧化,颜色变黑。而另一条“长数丈”的石龙由于水位降低,离水面仅尺许,从而能够被观测到,因其一直处于水下,至今仍保持白色。所以清朝雷尚白所见“长数丈”的龙,实际上是两条龙,一条是之前徐霞客所描述的一丈余长的小白龙,另一条则是地震后新现身的大白龙,二龙中间恰似龙珠、龙盘,由此便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龙戏珠”的奇妙景观。

通过对明清两代文献记载的细致对比,临武石门龙洞从单一的“白石龙”逐步演变为复杂且富有神奇色彩的“双龙戏珠”格局的历程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自然地质的变化,更增添了石门龙洞的神秘性与独特魅力,也为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与自然变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资料与线索。

二、现代探险:揭开龙洞深处的秘密

(一)龙潭探秘:群龙戏珠的真实场景

传说龙洞的龙潭中有九条龙和九颗龙珠,因为现在龙潭灯光明亮,我们在龙潭中除了看到两条很直观的龙,还隐隐约约看到龙潭水深处似乎还有龙。直至2024年11月30日,一个难得的机会来临,为了清洗龙池,临武石门龙洞龙潭的水被放干。这为探究龙潭内石龙数量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与友人满怀兴奋与期待,迅速奔赴龙宫考察。

抵达龙潭时,清洗虽已完成且开始储水,但水位较低,两条石龙仍暴露在外。得益于前期的提质保护举措,龙潭内增设了射灯,光线充足。尽管天气寒冷,我们依然不畏严寒,脱衣下水,深入此前难以触及之处,探寻隐藏在深水域和钟乳石背后的景象。

一番细致探索后,我们惊喜地发现,除了较为明显的两条石龙,在龙潭内部深处、水下以及钟乳石帷幕崖壁下的隐蔽角落,存在诸多形态各异的龙形石埂。它们长短粗细不一,恰似群龙在潭中欢快嬉戏。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潭正中央新露出水面的一块大石头,形状恰似猪首(契合传说中龙具有蛇身、猪头、鹿角、牛耳、鱼鳞等特征),长嘴鼓眼,旁边水下还有清晰可辨的龙爪,仿若龙头正统领着这群石龙。此外,除了已发现的两条龙,还有众多石龙或浮于水上,或潜在水底,或趴于岸边,同时许多圆形石头也错落分布在龙潭各处。

借助灯光与手机电筒,我们仔细清点,竟数出13条大小各异的“龙”,并在潭中各处寻得10余颗“龙珠”。这一发现有力证实了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人们不禁疑惑,龙潭里龙数量如此之多,为何古人未曾发现?综合徐霞客、雷尚白的文字记载,以及临武历史上地质结构的变动、龙洞水位的起伏和照明、探索条件的差异,可进行如下科学逻辑分析:徐霞客所处时代,龙洞近处水位“三四尺”,远处“五六尺”,那条“一丈余”的小龙位于近处,透过清澈池水尚可看见,而“长数丈”的大龙处于五六尺深水下,仅凭当时的火把照明难以察觉。雷尚白探龙洞时同样依靠火把,因地震导致水位下降虽能看到“长数丈”的大龙,但对于深水下、崖壁旁的多条龙,受限于照明条件难以看清。况且洞中的神秘氛围令人心生畏惧,加之担心火把燃尽,急于出洞,故而没有充足时间仔细观察。

此次探秘,成功揭开了临武龙洞龙潭中“群龙戏珠”的神秘面纱,为这一自然奇观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魅力。

(二)深入龙洞:探寻未知领域的奇迹

在过往的文献资料中,对于龙潭之外的龙洞深处是否有龙并无相关记载,仅有当地老人提及存在“干龙”(位于水上的龙),然而其真实性却无从考证。

2024年12月3日,怀揣着对石门龙洞未解之谜的好奇心,我与数位专业人士以及工作人员,再次踏入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域,探寻前人未曾涉足与记载的区域。此次探险,我们准备充分,头戴安全帽,配备矿灯,脚蹬雨鞋,在熟悉地形的石门村村民蒋玉坤引领下,向着溶洞深处进发。

过了龙潭穿越一段蜿蜒狭窄的通道后,一座规模宏大、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大厅豁然呈现于眼前。大厅一侧,一泓较大的水池映入眼帘。蒋玉坤介绍,此水池水面与外部龙潭相互连通。而在水池右侧,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分布着诸多小水池,当地村民将其誉为“仙人田”。尤为奇妙的是,“仙人田”的田埂呈现出类似石龙的形态,蜿蜒曲折,鳞甲清晰可辨,原来这便是村民口中所述的“干龙”。

在水池内部,有一洞口,因空间狭小,人无法通行。我们俯身趴在洞口,借用电筒光线向里照射,发现其中别有洞天,是一个较为宽敞的空间。在空间对面石壁之上,有几块凸起的白色石头,蒋玉坤称其为龙头。

大厅之内,石柱林立,洞顶的方解石晶体在电筒光芒的映照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亮光,仿若夜空繁星。洞顶下垂的钟乳石形态各异,似宝剑高悬,如倒垂莲花,又宛如天空垂下的石幔。周边区域,钟乳石造就的“仙人田”星罗棋布,崖壁则被石帘、石帷幕所覆盖。

继续前行,一块巨石陡然闯入视野。其造型奇特,既与广州著名的五羊石像有几分相似,又仿若优雅的天鹅引吭高歌,亦似长颈鹿昂首挺立,甚至还能幻化为展翅欲飞的凤凰或翼龙。这块巨石巧妙地营造出“龙凤呈祥”的美妙意境,同时将“龙跃于渊”的灵动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行至途中,一块箭头符号形状的石头从天而降,其形状或似标枪,或如莲花,更仿若一条生有完美三角形头部的巨蛇,又宛如一条小龙悄然窥探人间。

再往深处探寻并向上攀爬,一块巨大的、修长且直立向上的白色石头以震撼人心的姿态矗立眼前。蒋玉坤称其为一座白塔,观其外形确实颇为相似。然而当我攀爬至其上时,惊喜地发现石头之上还附着一块形似龙爪的石块,刹那间灵机一动,此石岂不正是一条冲天飞翔的白色巨龙?

在一路向内探索的过程中,沿途所见钟乳石造型千变万化、美轮美奂,还发现了一处大厅以及众多水池、梯田,其间亦不乏龙珠、龙形石埂的踪迹。尽管村里老人传言此处可直通十余公里外的楚江镇粗石江村,但由于内部诸多地方深邃莫测且存在淤塞情况,前行之路受阻,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原路返回。奇妙的是,在返程途中经过一条人工开凿的通道,竟然径直回到了洞口。

此次深入探秘之行,意义非凡,成果丰硕。我们发现龙洞深处不仅有龙,而且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涵盖水上之龙、翼龙、飞龙等等。加之龙潭中的群龙与龙珠、龙池、龙潭、龙气相互映衬,充分表明石门龙洞俨然就是一个龙的奇幻世界。在国内,因中华民族对龙的尊崇与敬仰,名为“龙洞”或“龙宫”的溶洞景点数不胜数,然而却鲜少有如临武龙洞这般拥有如此众多且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之龙的景观。临武龙洞得天独厚,坐拥如此丰富多样、灵动鲜活的龙形景观,连“游圣”徐霞客都曾由衷赞叹:“足压倒众奇矣”。

三、龙文化之匙:“龙图腾”起源探秘及龙洞与《易经》文化交融

(一)临武疑是龙图腾的发源地之一

临武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其文化脉络可追溯至5000年前。在舜峰镇陶家村后山与西城村公公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明遗址,明确证实了此地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群居生活。临武邑在战国时期建立了,临武有着2226年的建县历史,岁月的沉淀为这片土地孕育独特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临武的“龙文化”更是无处不在,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照亮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历史天空。

2015年9月,临武迎来了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察活动。国内众多顶尖专家学者,如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委员胡大可、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宋俊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著名龙文化研究专家庞进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文学系教授李耀宗等,纷纷汇聚于此。他们怀着对历史文化探索的热忱,深入徐霞客曾经涉足的龙潭。当目睹临武龙洞中石龙的那一刻时,专家学者们惊叹不已。

这一奇观促使专家们深入思考龙文化的起源。经过深入讨论与研究,专家们达成了重要共识。首先,临武的这条石龙在外观、神韵等多方面与中华民族心中所认知、所想象的龙形象高度吻合,仿佛是从民族文化深处自然生长出来的图腾象征。其次,临武悠久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龙文化”传承,为龙文化在此地起源提供了肥沃土壤。专家们认为中国人对于龙的意识形象极有可能源自临武石龙。

此次考察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临武龙洞景观的认知,更使临武石龙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到文化图腾的华丽转身。李耀宗教授有感而发,挥笔写下《吟临武石龙》:“欣临武水溯南蛮,钟乳悠幽筑洞天。物化图腾龙独显,恒呼史忆八千年。”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临武作为图腾“中国龙”原型首次“物化”之地的独特地位。临武石门龙洞以其独特的自然奇观,不断吸引着世人探寻龙文化的神秘起源与深厚内涵。

(二)《易经》与临武石龙的文化交融

临武石龙被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认为疑是中国“龙文化”的起源以及龙图腾的源头之一,如此一来,探讨临武石龙必然会关联到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易经》。《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涵盖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分别表征着不同的自然现象、人生阶段或哲学意义。其中,乾卦位居《易经》之首,象征天、创造力与男性原则,属阳性的极致。乾卦由六个阳爻构成,形象地称为“六龙”,体现着天的多元层面与力量。看到乾卦中六龙,笔者发现临武龙宫中的龙竟然与之对应:

其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此爻象寓意龙潜藏于水中,尚未崭露头角,意味着潜能尚处蛰伏,时机未到,不宜贸然行动。就如同石门龙潭中的群龙潜于水下,恰好映照此象,象征着事物发展之初或个人成长的起始阶段,深刻体现了中国人“韬光养晦”与“厚积薄发”的智慧。

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爻之龙现身田野,表明潜能开始展露,到了适宜展示才能之际,若得遇有德之士相助,将大有益处。恰似临武龙洞内“神仙田”中的“干龙”,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一爻象,象征事物开始崭露头角或个人才华初显,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展现自我,寻求贤能之士的提携以谋求更大发展。

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其意象为整日勤勉努力,夜晚仍保持警醒,防范潜在危险,如此方能规避灾祸。

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此爻之龙即便处于深渊险境亦能腾跃而起,象征着事物发展或个人事业面临关键转折时,只要勇敢应对挑战,便能安然无恙。临武洞内深处那仰天长啸的翼龙,将“龙跃于渊”的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它可飞天入渊,进退自如,彰显了“审时度势”与“灵活变通”的智慧。

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爻之龙翱翔天际,意味着事业抵达巅峰,此时与高位者交往可获诸多助益。临武从天而降的小龙与向天飞翔的白色巨龙正契合此象,象征事物发展至鼎盛或个人事业登上最高峰,它在激励人们功成名就时仍需谦逊纳谏、广结善缘的同时,也提醒人们应肩负社会责任与遵循道德伦理,以己之力回馈社会。

尽管“惕龙”和“亢龙”暂未在临武龙宫中被发现,但已有乾卦中的四卦与之对应,已然足够。这一奇妙发现,无疑为石门龙洞披上了更为神秘深邃的文化外衣,也为探究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开辟了独特视角,提供了珍贵素材。

四、龙宫未来的无限可能

临武石门龙洞,集自然奇观与深厚文化底蕴于一身,是中国乃至世界罕有的地质奇境。从徐霞客笔下的“白石龙”到现代发现的“群龙戏珠”,其神秘色彩随着新发现不断变浓。龙洞内石龙形态万千,是自然鬼斧神工之作,更是连接古今、彰显中华文化的关键象征,对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传承意义非凡。其在中华龙文化里占据重要地位,极可能是龙图腾发源地之一。临武石龙形象契合国人心中之龙,文化内涵深邃,是古人智慧结晶与今人探索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将持续为龙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灵感素材。

面对如此珍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需并行。应深化科学研究,挖掘龙洞未解之谜,探寻龙文化与《易经》等传统文化的关联;重视环境保护,留存自然景观;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让大众参与保护。

临武县还应把石门龙洞作为教育资源,学校与社会机构可借参观学习、专题讲座等向青少年普及龙文化知识与精神,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媒体也应借助纪录片、书籍等形式宣传其魅力。

总之,临武石门龙洞是自然奇观与中华文化瑰宝,见证历史变迁,承载众人梦想。未来,我们将深挖其奥秘,打造科研、教育、旅游综合体,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期待更多人守护这份遗产,让其传承不息。

(编辑:刘娟丽 二审:杨芝娟 三审:李造雄)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