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 | 知古鉴今汲教训 继往开来促发展 ——《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

作者:彭珍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1-14


推荐理由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因此,如何从中国历代的改革中汲取教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正是这样一本让我们从失败的改革中汲取教训的图书,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好书”,中组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等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阅读。

主要内容

本书作者独辟蹊径,从中国历代改革中,选出沉没在历史长河中,被我们遗忘、忽略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九次改革。

周厉王改革

周厉王在经济上实行“专利”政策,重视农业,扩大中央收入;在政治上,打破周公、召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而起用新臣,设立“牧”官,分解大诸侯国;在军事上,严厉打击尾大不掉的诸侯国;在政法方面,淡化礼制、强化法治,建立监察机构。这次改革堪称是四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但因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支持,最终引发了“国人暴动”。

秦献公改革

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弥补人口欠账;重用墨家,加强军事和城防;在河西地区设立改革特区,搞土地改革,推行“一国两制”;建立户籍制,创设连坐法;推广县制,奖励军功,强化中央集权。这次改革让秦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但未统筹谋划,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而且法律严苛,连坐制度等严酷手段引起了民心的不满和恐惧,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汉宣帝改革

汉宣帝既学汉文帝休养生息,又学汉武帝霹雳手段,“以霸王道杂之”,兼具汉文帝和汉武帝两帝之长,力避两帝之短,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降服匈奴、统辖西域、安定西羌,文治武功,皆有大成,成就了西汉最鼎盛、最繁荣的时代。但由于对外戚的过度依赖、未能持续优化政治环境等,导致朝政腐败和权力中心不稳定,加剧了汉朝的衰落。

王莽改革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以外戚身份踏入仕途,以“新”代“汉”。古代史学家认为王莽是一个篡位的“奸臣”,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新政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由于改革措施过于急进、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执行中的困难和民众的接受程度,导致政策难以落地,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汉明帝改革

汉明帝在位的18年,是东汉初期中兴治世的核心时代。他崇尚儒学,推行科举制度、均田制以及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减免税收、赈灾救济等,但由于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相符,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过多使用暴力手段推进等,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反对,加剧了改革的阻力。

隋炀帝改革

通常认为,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皇帝,荒淫无道,搞垮了繁荣昌盛的大隋王朝。而实际上,隋炀帝是中国古代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改革科举制度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繁荣。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上隋炀帝本人奢侈荒淫,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唐武宗改革

唐武宗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式的改革,削弱了宦官势力,打击了歪风邪气,实现了政令畅通,扩大了财税来源,改善了民生福祉,缓和了社会矛盾,弱化了藩镇割据,创造了唐朝后期最为平稳安乐的一段时期,为“灰暗晚唐”抹上了一道亮色,呈现出中兴气象。然而,唐宣宗继位后,恢复了宦官的权力,大量增加官员数量,恶化了官场风气,藩镇问题也再次浮现,导致改革措施无法持续。

宋仁宗改革

宋仁宗实行庆历新政,官僚机构开始精简,财政开支明显节约;改革官员的升迁罢黜制度,限制官员的恩荫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强调科举与教育的结合;均衡分配职田,确保官员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等。但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如裁减冗官、精简机构等,直接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导致他们的强烈反对;加上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斗争激烈,宋仁宗最终决定停止改革。

明孝宗改革

明孝宗针对明朝中期的各种弊政进行了改良,包括终止“只知有厂卫,不知有朝廷”、终结“纸糊阁老”和“泥塑尚书”、清理官场绿色通道“传奉官”、改革财税堵住损耗“无底洞”等等,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但自然灾害频发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分散了明孝宗改革的精力;对旧势力打击不够彻底,使得改革措施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从失败的改革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使我们鉴古知今,深受启发。

(一)改革要结合客观实际

改革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所采取的问题解决之道。能否从实际问题出发制定改革措施,推进问题解决,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像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正变法等,都与时俱进,依托实际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所以,我们要根据时代、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工作策略和方法,与时俱进,锐意改革。

(二)改革要统筹谋划布局

中国历代成功的改革十分重视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强调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管仲改革较好地处理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发展物质生产对精神文明的决定性影响,“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同时,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结合、行政改革与军事改革相结合、先修内政而后称霸等,使诸方面的改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因此,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前提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整体推进与系统集成相结合,树立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协调推进、统筹配合,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改革要依靠群众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就如无根之木、无水之萍,很难成功,周厉王改革、汉明帝改革就是教训。因此,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荐人系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法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教师)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微信公众号

一审 | 邓金秋 龙琦钰(见习编辑)
二审 | 陈莉
三审 | 刘红亮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