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细听乡土,品味中国——《乡土中国》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1-21


推荐人:黄源

作者:费孝通

《乡土中国》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历史记录,更是一本引导我们理解过去、审视现在、探索未来的思想宝库。它教会我们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变迁,以文化的视角审视乡村发展,以思辨的精神面对现实挑战,以美学的情怀丰富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滋养,更能实现自我成长与升华,为构建更加和谐、可持续的乡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品鉴赏

乡土性与文化下乡

本书中“乡土”主要指的是与城市相对的空间概念,而今回望,它亦代表着时间上上辈人的生活轨迹。无论当下人们身处农村还是城市,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皆烙印着乡土性的痕迹。

作者在书中前三篇通过“文字下乡”这一小切口,探讨了乡土社会的特性。1929年,民国政府推行的文字下乡运动旨在扫盲,但当时普遍对乡下人存在偏见,因其不识字而被认为是愚昧。作者反对这种观念,指出乡下人不识字并非因其落后,而是因乡村生活方式的稳定性导致文字需求不高。我国乡村以种地为主要谋生手段,人与土地紧密相连,形成稳定的生存方式和规则。这些规则通过日常交往和劳作自然习得,无需文字记录。乡土社会由以土地为生的人自然形成村庄,共享同一种文化,追求合群与服从,形成熟人社会。因此,在人口流动少、交流面对面的传统乡村中,文字的需求不高。前代经验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如24节气歌和各种偏方,无需提炼成文字。文字的出现原本是以庙堂为基础,而民国政府搞文字下乡运动旨在宣传三民主义,这在传统乡村中较少见,而具体做法则更为常见。

地缘与血缘

地缘指的是因共同目的(如商业贸易)而聚集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于外来人口多、流动快的大城市中。相比之下,血缘是通过生育和婚姻形成的关系,在乡土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在当今中国南方的一些村落,宗族势力依然强大。

书中对血缘主导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最无需意志、却又对生活影响最大的决定,这一关系完全基于机遇,并且是个人存在之前的既定事实。社会利用这一无法竞争、难以隐藏或歪曲的事实作为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的标准,虽然看似无理,但实则是维持既存秩序稳定的最基本方法,接受这一原则能减少社会纷争。因此,血缘是稳定社会的力量,而这种特性在乡土社会中尤为显著。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形容中国社会结构如水面波纹,每个人是圆心,与他人关系由近及远形成圈子,圈子大小依个人实力伸缩,构成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这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后者像捆柴火,团体界限清晰,内外有别。作者并非否认中国乡土社会无团体或西方无圈子,而是强调两者主要格局的差异,且这两种格局在现实中可并存,只是占比不同。

四种权力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四种权力: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统治以及时势权力。他并不认同将西方视为法治而将中国传统社会视为人治的观点。他指出,“人治”易让人误解为统治仅凭个人喜好,而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实则都遵循一个“礼”的秩序,即公认的行为规范。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提及社会学中对权力的两种理解:一是冲突产生的权力(横暴权力),二是合作分工产生的权力(同意权力)。同时,他还指出了乡土社会中存在的另一种权力——教化权力,即长老统治。长老统治既非民主也非专制,而是一种依靠德高望重者的权威进行调解和教育的权力形式。乡土社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变化缓慢,通常通过社会继替(老一代人的死亡和新一代人的出生)来逐渐变化。然而,当遇到剧烈的社会变动(如技术革命、人口迁移、战争等)时,长老统治可能无法消化这些变化,需要新的外部因素来引入新的文化或理念。在新老交替的迷茫和阵痛期,会出现文化英雄,他们凭借时势权力,依靠计划和愿景来引领社会转型。

个人感悟

读懂过去。《乡土中国》是回溯历史长河,把握社会变迁脉络的钥匙。书中描绘的乡土社会,虽已随着时代的车轮渐行渐远,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传统等深层次因素,却如同基因一般,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肌理之中。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对比古今,洞察社会变迁的动因与规律,理解那些看似陈旧的习俗与观念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塑或保留,从而为解决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提供历史镜鉴与智慧启迪。

观照现在。《乡土中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的乡土情怀与身份认同。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乡村不再是单一的地理概念,而是承载着无数人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精神家园。书中对乡土性的深刻剖析,让我们意识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土地的依恋、对家族的责任感、对邻里互助的珍视,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这种乡土情怀,不仅是我们观照现实、反思现代化的重要视角,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根基。

阅读享受。《乡土中国》是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与美学艺术的享受。作者以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魅力,启发读者在接受观点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书中不仅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剖析,更蕴含了对乡土生活的诗意描绘,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与人文关怀,从而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美的享受。作者的叙述风格既严谨又生动,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如何精准、深刻表达思想的典范。在快速消费信息的时代,这样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重视深度思考与精准表达的重要性。

个人思考:农村发展的出路在哪?

农村发展的出路,在于深刻把握乡土文化的精髓,勇于创新,同时全面加强农村建设,特别是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文化为魂,以人才为本,以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为基,以组织为保障,共同绘制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

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农村发展的灵魂所在。农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这些构成了农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竞争优势。传承,意味着要珍视并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教育、展示、体验等多种方式,让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而创新,则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设计理念、科技手段与市场机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如乡村旅游、手工艺品、民俗节庆等,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升农村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农村建设的全面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这包括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等多个维度。文化振兴,如前所述,是农村发展的精神支柱;人才振兴,则要求我们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吸引并留住包括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不仅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者与实践者;产业振兴,意味着要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同时依托农村资源,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农村产业体系;生态振兴,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组织振兴,则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与组织化程度。

尤为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到年轻人在农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优化乡村生活环境等措施,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如助农直播、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项目等,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为农村带来了新鲜血液与创新活力,促进了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

(推荐人:市政府办求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李造雄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