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量”到“质”转型的关键期。粮食安全面临耕地资源趋紧、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压力,农业产业链存在技术“卡脖子”、绿色转型滞后等现实挑战。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已超过62%,但较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仍有差距,尤其是在种质资源、智能装备、生态技术等领域短板突出。此次《文件》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低碳等十大重点领域,正是瞄准了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堵点。例如,突破“一粒种子”的科技壁垒,不仅关乎粮食增产潜力,更关系到农业产业链自主可控;发展数字农业技术,既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必然路径,也是应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破题之举。
突破关键领域需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跨界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特征。《文件》提出的重点领域涉及生命科学、信息工程、材料技术等多学科交叉,需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现实中,科研院所与产业需求脱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成果转化机制不畅等问题仍制约着创新效能。破解这些难题,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如建设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培育重大原创成果;也要激活市场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让市场需求成为技术攻关的“指挥棒”。江苏省农科院与隆平高科合作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拼多多搭建“农研大赛”推动智慧农业应用等实践表明,当科研机构的“最先一公里”与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时,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制度创新释放科技红利。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大地上。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科技成果超过7000项,但转化率不足40%,大量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此次《文件》特别强调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推广服务体系,恰是打通梗阻的关键之举。一方面,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允许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方式获得合理回报;另一方面,要打造“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网络,借助5G、区块链等技术构建“云上农技站”,让先进技术直达田间地头。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价值重构。农业现代化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塑农业的价值形态。传统农业囿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模式,而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向知识密集型、数据驱动型跃迁。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产业附加值,更推动农村从“劳动力输出地”转向“创新要素集聚地”。四川蒲江通过数字化改造建成智慧果园,每亩增收3000元;深圳光明区发展植物工厂,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传统农田的100倍。这些实践印证:当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绿水青山就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业农村部这份科技创新路线图,既是冲锋号,也是方法论。期待各地以《文件》为引领,既登高望远瞄准科技前沿,又脚踏实地破解现实难题,让更多创新成果在广袤田野落地生根,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编辑:刘娟丽 二审:陈莉 三审:刘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