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是作家史铁生所著,发表于1991年1月《上海文学》。书中,作者在青春盛年时,因病致瘫失去行动能力,余生将被禁锢在轮椅上。绝望之际,他于地坛沉思,正视生命的差别,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引发对生与死的哲思。
推荐理由
《我与地坛》是一本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哲思书。书中史铁生因病瘫痪,在地坛中寻得心灵的慰藉。他笔下的“地坛”化作灵魂的栖息地,地坛的四季变换、草木枯荣都被他赋予了生命的意义。在这里,他放下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真正的净化;在这里,他不断地思考、挣扎和领悟,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在这里,他通过与自己对话,讲述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面对人生一次次艰难的时刻,他没有选择沉沦,而是以笔为剑,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领域。
该书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与不屈、在苦难中积极寻找希望的光芒与前行的力量。
主要内容
绝望到希望的转变
双腿瘫痪的史铁生内心曾充满绝望,多次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地坛成为他逃避现实、思考人生的去处。他开始观察周围的一切,逐渐把注意力从自身的不幸转移到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上。他慢慢接受了自己身体上的残缺,懂得了珍惜眼前美好的事物。他逐渐悟出生命的意义,找到活下去的勇气。他开始用笔创作,通过写作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不如意,最终实现了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
爱与思念的力量
在史铁生瘫痪后,母亲全心全意地照顾他。面对史铁生的情绪波动和身体状况,母亲给予了极大的耐心和无尽的包容,一直鼓励和支持他继续创作。母亲爱得深沉、爱得坚忍,她隐忍自己的病痛苦苦支撑,一直陪伴史铁生给予他前进的力量。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才醒悟过来,他深感悔恨与自责,这让他更加珍惜生命里的每一份爱,也让他在爱与思念中获得了更多前行的力量。
地坛与哲思的交融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细腻且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地坛的自然景物,精准捕捉其中的细微变化和独特魅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崇高敬畏。他细致观察了地坛四季更迭、草木生长凋零、虫鸟鸣叫等自然现象,并从中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本质。通过这些观察,史铁生思考到,人们应当像自然一样顺应其内在规律,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也应如地坛那般,拥有包容万物的博大胸襟。
心得体会
珍视亲情:爱的守护与回馈
史铁生在书中追忆母亲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充满遗憾与惆怅。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爱,认识到亲情的珍贵与无价。这部作品让我们更加珍视与亲人之间相处的每一刻,更加用心去感受那份温暖与支持,也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珍惜和维护这份情感,让我们学会通过守护与回馈来表达对家人的爱与感激。
正视宿命:勇敢接纳与积极应对
史铁生在文中写下:“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肥力的沙漠。”面对生命之差,他选择淡然接受,选择正视宿命。他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上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他于绝境之中,仍能从容乐观以对;他在逆境之下,依然坚韧不屈前行。我们也应勇敢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同时积极应对挑战,寻求个人成长和突破。
书写人生:主动创造与实现价值
在写作的过程中,史铁生逐渐找到了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写作,他治愈了自己的心灵创伤,也逐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国当代文坛贡献了一批珍贵的文学作品。史铁生身处低谷却能走出阴霾,书写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他教会我们,就算在最艰难的时刻也应展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正如这句“等风来不如追风去”,相信我们在主动追寻的过程中,终会找到人生的意义,即使身处低谷,也将会灿烂花开。
(推荐人孟宇系共青团安仁县委员会书记)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邓金秋
二审 | 陈莉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