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浪成于微澜之间。”所有的大事情都是从不引人注目的小事情发展而来的,如同草原上的风。万历十五年,是首辅张居正去世后的第五年,万历皇帝从励精图治转向“无为而治”,海瑞、戚继光相继去世……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之事,实则是日后引发大事的症结所在。
推荐理由
黄仁宇先生从其独特的“大历史观”角度,选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个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变革的年份,通过对六个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的生动刻画,展示了明朝晚期社会的复杂面貌,揭示了道德在历史上的双重作用:既是社会的维系力量,又是导致社会僵化和停滞的根源。这种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写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到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黄仁宇先生对历史的深刻洞悉,赋予了《万历十五年》超越普通历史著作的价值。本书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记录,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历史厚度的佳作。此外,本书语言流畅自然,深入浅出,即便是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阅读并领会其中精髓。
主要内容
《万历十五年》内容丰富且深刻。书中以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名将戚继光、海瑞和思想家李贽等人物为中心,通过描绘他们的命运与抉择,展现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一、传统秩序的坚守与僵化
明朝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以儒家道德为核心构建起庞大的官僚体系。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却在这个体制下被诸多繁文缛节所束缚。这种体制逐渐僵化,在“争国本”事件中尽显无遗。万历皇帝试图立自己喜爱的福王为太子,却遭到文官集团基于祖制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强烈反对。这场争斗持续多年,最终万历皇帝妥协,足见皇帝的意志在传统政治秩序面前也难以轻易实现,体制的僵化使得政治决策缺乏灵活性。同时,在这一时期,以儒家道德为标准的治理模式深入人心。官员的选拔、考核以及国家事务的处理,都以道德评判为重要依据。如海瑞,被视为道德楷模,他以近乎苛刻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在任期间严格按照儒家经典中的理想模式治理地方,推行井田制等复古措施。然而,这种过于理想化的道德治国方式,在现实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解决诸如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等实际问题,深刻反映出传统道德治国理念在时代发展中的局限性。
二、新旧思想的碰撞与挣扎
在传统政治秩序日趋僵化的同时,明朝社会的思想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新旧思想的碰撞与挣扎逐渐凸显。程朱理学在明朝占据统治地位,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考生需按照官方认可的注疏答题,这让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牢牢束缚在传统框架内。张居正推行的改革则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他的经济思想中蕴含着对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突破,他以强硬的手段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对明朝的积弊进行全面整治,注重实际效果,敢于突破传统体制的一些束缚。在思想领域,李贽的学说大胆质疑传统儒家思想,他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然而,这些新思想在强大的传统思想势力面前,犹如星星之火,难以形成燎原之势。李贽最终被视为异端,在狱中自刎而死。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新思想在旧思想的压制下,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三、社会转型的艰难与迟滞
明朝晚期,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然而,传统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家的赋税政策、土地制度等都严重制约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明朝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多以征收商税为主,缺乏对商业发展的系统支持和规划,导致商业发展难以突破传统的限制,无法实现向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型。在军事方面,明朝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及沿海倭寇的侵扰。但明朝的军事制度依旧沿袭旧制,卫所制下的军队战斗力低下,兵将分离,军事装备陈旧落后。尽管戚继光积极革新,创立鸳鸯阵等新战术,重视武器装备改进,提升军队战斗力,但在军事思想、军事制度等方面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明朝在军事领域的迟滞不前,使得其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应对乏力,无法为社会转型提供有力的军事保障。
《万历十五年》中,六个人物的命运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相互交织,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的回应,都试图在各自的位置上采取措施来解决或缓解这些问题,体现了时代困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时代问题的责任感。万历年间,其实只是明朝自建国以来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时间点,而王朝深层次的根本矛盾,早在之前就已悄然埋下。正如书中序言所指出的:“以道德代替法制,到明代发展到了极致,这便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由于这个症结的存在,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处于何种位置,都无可避免地陷入悲剧的漩涡。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却无法挣脱这一既定的命运枷锁。
心得体会
《万历十五年》以万历皇帝为切入点,至“狂人”李贽收尾,抽丝剥茧般揭示了明朝社会管理层面的沉疴宿疾,如官员腐败、制度僵化等。这些乱象犹如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危机,更让后人不得不深刻反思与警醒。在新时代,我们正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1587 年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经验教训,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为我们前行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以古为镜,铸规矩意识深植心间。
黄仁宇先生在剖析明朝历史时指出,存续276 年的明朝最终走向覆灭,根源在于以“道德代替法治”,这一症结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诸多问题滋生的温床。历史是现实的映照,从明朝的教训中可以看出,治理国家与社会,核心在于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要让“规矩意识”融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每一处细节,成为一种常态。通过“法治”所具备的强大约束力,引导并规范个人行为,促使每个人都成为有底线、守纪律、知敬畏的“规矩人”,如此,国家与社会方能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安不忘危,怀忧患理念常存胸臆。
当我们把视角回溯到1587年的明朝,播州杨应龙之乱、宁夏哱拜造反等动乱都是起源于一些小事,这些琐碎小事在偌大的中国仿佛不值一提,但小事不察、恐失大局,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演变成的“大乱”成为大明帝国逐步走向没落的导火索。因此,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钟长鸣、绷紧安全之弦,将危险和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纵观全域,立发展宏图永驻心头。
黄仁宇在书中指出:“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必然正确的事情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时刻的正确,在历史长河中,这种思想观念不一定正确,……在某一时期是对的,……这个时代一过,可能这种思想就错了。”这番见解启示我们,必须树立起大历史观,以宏观视野与长远眼光洞察时代发展脉络。就如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从历史发展的整体和过程去把握事物,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求我们以宏观视野洞察时代脉络。勇立时代潮头,在螺旋上升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要精准把握方向,牢牢掌握主动权,紧紧牵住高质量发展这个“牛鼻子”,全力以赴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破浪前行,不断开创崭新局面 。
(推荐人吕旺熹系共青团北湖区委员会书记)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段王洁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