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红星照耀中国》:忆峥嵘岁月 品不变初心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3-12


推荐理由

《红星照耀中国》以作者艾德加·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作者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对革命领导人及红军战士进行采访,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主要内容

这本书分为12篇,书中记载了作者在中国西北根据地进行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及红军将领、领袖的实际情况,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展现了他们的力量、欲望和激情,以及他们不可征服的精神,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红军和红军精神。

1.刻画了红军生动的形象

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青春在革命的火光中迸发出耀眼的光亮。我们的战士从来没有官威,与群众们打成一片,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他们崇尚人人平等,“批评与自我批评”,彼此之间是同志、战友,是能够托付生命的人;他们是坚韧的革命战士,拥有顽强拼搏的精神、严明的军队纪律和坚定的革命理想,愿为国家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还能看到年轻的将领们在革命初期,用他们特有的鲜活朝气和坚定信念,构建了一个充满理想与希望的政权。陕甘宁这片革命根据地上生机勃勃,妇女得到解放,“红军大学”里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当作者向给他送水的少年表示感谢时,少年如是说:“不要紧,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物质上的匮乏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芒,红军在这里的土地上播下了星星之火,以足以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

2.呈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氛围

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一幅军即民、民即军、团结一心战胜反动派,建立新家园的景象。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革命的红色火种被广泛播撒,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孕育出无限希望。书中红军治理下的革命根据地,没有地主剥削、没有阶级压迫,军民一家人共同播下种子,收获果实;战士们主动深入群众,帮助老乡,不拿老乡一针一线,尊重老百姓私人财产;“打土豪,分田地”,让贫苦百姓有了生存之本,使得西北地区的百姓能够拥有和平幸福的生活。

3.书写了红军不可征服的精神

书中着重记述了第五次反 “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大草原等艰苦卓绝而英勇无畏的事迹。在作者的笔下,那些烽火岁月仿佛再次鲜活起来,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目睹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战斗的硝烟弥漫在征途的各个角落;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红军都投入到了激烈的大决战中。红军在长征期间,一共翻越了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二十四条河流;辗转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大小城市六十二座;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重重包围,此外还击退了中央军各部队的追击。

4.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风采

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采访,揭示了他们的思想理念、战略策略以及独特的领导风格。这些领导人不仅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更彰显出深厚的人民情怀。书中对毛泽东同志的描写尤为详尽,包括了外貌形象、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背景、童年经历、受教育历程、人物性格特点、生活与工作习惯,以及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作者笔下的毛泽东同志身形上比一般的中国人要高,背部微微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高耸,颧骨较为凸出,整体看上去与林肯有几分相似。

读书心得

信念如炬,照亮前路

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当作者穿越枪林弹雨来到陕北黄土高原时,他看到的不仅是穿着补丁军装的战士,更是一群用理想之光照亮漫漫长夜的灵魂。这种穿越时空的信念之光,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炽热如初。长征途中的松潘草地至今令人心悸,成千上万的红军将士在沼泽地里跋涉,腐烂的草叶浸透单衣,泥浆灌入胶鞋,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书中记载的一位年轻通讯员,在马匹陷入泥潭后还把最后的干粮分给伤员,自己嚼着皮带充饥继续前行,当作者问他支撑下去的动力时,他用炭笔在树皮上写下:“跟着走,就能见到太阳!”寥寥数语,正是源于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那些在战火中淬炼出的信念,不仅托起了新中国的朝阳,更为当代人指明了精神航向。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之光,它如同永不熄灭的篝火,既温暖着跋涉者的脚步,也照亮着人类文明的远征之路。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在《红星照耀中国》所勾勒的硝烟画卷里,最震撼的并非枪炮的轰鸣,而是无数双手紧握而成的力量。当作者冲破层层封锁踏入红色根据地时,看到的不仅是持枪作战的士兵,更是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的军民群像。这种超越阶级的凝聚力,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激荡着时代回响。延安时期的生产大合唱至今仍能让人热血沸腾;强渡大渡河的炮火中,两岸峭壁间回荡着军民联动的激昂呐喊;二十二位勇士攀着铁索横渡时,岸边妇女们用竹篮传递炒面为勇士们补充体力,孩童们齐声唱起当地的船歌为勇士们加油鼓劲……这种生死相托的信任,让天险化为通途。那些用草鞋丈量中国的脚印,那些在战火中传递的温暖,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当千万颗心紧紧相连,就能熔铸成不可摧毁的磅礴力量。在如今乡村振兴、灾后重建等工作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这种精神的传承,正如书中所言“团结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束穿透历史迷雾的光芒,将引领我们携手并肩,一路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珍惜当下,铭记历史

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褶皱里,藏着一把丈量时代的标尺。当作者在1936年的黄土高原写下这些文字时,他或许未曾想到,那些在战火中淬炼的生命故事,会成为后人叩问初心的明镜。今天的我们站在先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既要读懂历史的厚度,更要看清当下时代所承载的使命分量。当我们抱怨生活琐碎时,可曾想过雪山草地上每一粒冰冷的雪都在无情考验着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当我们追逐物质享受时,可还记得延安窑洞里每一盏摇曳的油灯都在点燃着先辈们的伟大理想。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种,不仅照亮了过去的征程,更应该成为照亮当下的明灯。正如作者在书末所写:“红色中国不是神话,而是千千万万双手共同托举的真实。”这份真实,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悉心守护,用行动之笔不断续写新篇章。

(推荐人郭宇翔系共青团资兴市委员会书记)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段王洁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编辑:段王洁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