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总,最近黄牛饲养情况如何?”3月11日上午,汝城县井坡镇党委书记陈桂娟带着镇里的几名干部,走进汝城县华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牛舍,向正在往饲槽里添加青贮饲料的合作社理事长袁取养打招呼。
“陈书记,您看,用秸秆等绿色青贮加工而成的饲料来喂牛,牛长得快,毛色也亮。”袁取养侧过身笑着说。围栏内,数十头黄牛悠闲咀嚼,空气中有着秸秆发酵的淡淡酸香味。
这一场景,正是陈桂娟推动“四变”模式的缩影——小田变大田、废料变肥料、荒山变金山、村民变股民,一条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链,蹚出富民强镇的康庄大道。
田块零散,机器难以施展;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堆放又可惜;坐拥水库却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井坡镇的这些发展难题,对于在当地多个岗位锻炼多年的陈桂娟来说,再熟悉不过。2021年,陈桂娟上任镇党委书记后,面对各种棘手的问题,这位“85后”干部选择迎难而上、创新求变。
变,从土地开始。陈桂娟带着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做动员工作,将1.18万亩零散田块整合流转,建起12个千亩种植基地。在大村村,种植大户欧文清的合作社率先尝到甜头:集中连片的1700余亩土地便于机械化种植,50多户村民成为合作社“股民”,喜获分红。
“村民的土地租给我们,平均每亩租金500多元,每年合作社拿出部分收益用于分红,加上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2万元。”欧文清说。大村村车塘二组的村民朱新莲难掩心中喜悦:“租金、工资加分红,一年顶过去种两三年田。”
如今,全镇29家合作社、43家家庭农场带动765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形成“村民变股民”的利益共同体。村民不仅是土地流转的受益者,更是产业发展的参与者。
变化显著的还有大家挣上了“生态钱”。袁取养指着牛舍介绍,他收购合作社和农户的秸秆做成青贮饲料喂牛,每年4000余吨牛粪半数用于自己的合作社种植辣椒、水稻,能节省化肥成本20余万元,剩余2000余吨外售还能增收20余万元。“这种‘产业联结+种养循环’的模式既保护生态,又串联起全镇合作社。”袁取养说。
欧文清从袁取养处购入牛粪,经发酵灭菌后与秸秆、泥土混合,配制成保水保肥的育秧基质泥。“成本比直接购买育秧基质泥降低60%。”这笔账他算得清清楚楚。
在井坡镇,通过“废料变肥料”的循环,全镇每年节省化肥、饲料开销近600万元,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这背后离不开陈桂娟的穿针引线。
最具突破性的变革发生在龙虎洞库区。作为汝城重要水源地,库区不适合发展传统种养业,一批耕地因此撂荒。“既要护水,又要富民,产业转型是关键。”陈桂娟说。为此,她带队前往广东、江西等地“取经”,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径,最终选定了水苔产业。“水苔种植无须化肥、农药,还能吸收水中的氮磷,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她说。
2021年,井坡镇引进湖南省万融大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在库区种植水苔。2024年,该企业又在岭塘村租用闲置校舍扩建加工厂,年产干水苔近1000吨,产品远销海外,带动100余名村民月均增收1000余元。
眼下,绿油油的水苔铺满1500亩梯田,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类标准。在陈桂娟看来,“四变”模式不是简单的经济账,更是生态账、民生账。“我们要奋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乡亲们共享发展成果。”她说。
一审 | 段王洁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