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点燃乡村振兴之火:从《孩子王》看知识青年的时代担当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3-16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有时我们一次小小的行动也能点燃希望的火种,唤醒沉睡的乡土。《孩子王》这部作品,宛如时光之舟,引领我们回溯知青岁月,探寻文化在乡村振兴征程里所蕴含的无限潜能,开启一场思想与实践交融的精彩之旅。

推荐理由

《孩子王》作为中国当代作家阿城“三王”系列的扛鼎之作,讲述了知青教师于偏远山村执教,其所代表的青年人才与乡土碰撞的故事。放眼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书中课本、字典与山歌的故事,不单是乡村教育的寓言,更似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每位读者内心深处关于自我成长的可能:传递知识、守护文化、创新求变,在与他人、与乡土紧密相连的过程中,寻得生命的真谛与答案。

主要内容

1.困局:知识荒原中的困厄与挣扎。小说将笔触聚焦于文革末期的云南山区,知青老杆儿因文化水平稍高被临时派去山村中学代课。此时,他面对的是初三学生几乎目不识丁、教材内容空洞无物的现状,学生们只是机械地抄写口号,对其含义全然不解,教育已然沦为简单粗暴的灌输工具。教室仅用竹笆分隔而成,学生们甚至连课本都没有,连“写字”与“抄字”的区别都难以理解。老杆儿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无法有效传递知识,更是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于是,他决定打破常规,摒弃现有教材,转而从最基础的生字教学入手,还积极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记录身边生活,而非套用模板。老杆儿的这一勇敢尝试,精准地直击当时教育体制的僵化症结,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在那个特殊年代被严重异化的艰难困境。

2.破局:知识火种的引燃与传承。老杆儿推行的教学改革聚焦于“真实”与“实用”,他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描写牛的形状、记录父亲的劳作,试图借此唤醒学生对世界的敏锐感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王福成为关键人物:他家境贫寒,父亲是哑巴,常常遭受他人欺辱。出于为父亲“发声”的强烈渴望,王福对识字求知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甚至不惜与老杆儿打赌,以砍竹子作为交换,只为求得一本《新华字典》。字典在此成为知识的具象化身,寄托着底层人民对尊严的深切追求。最终,老杆儿将字典留给王福,并写下“不要抄字典”的叮嘱,暗示知识并非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需要转化为自身的独立思想。在这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学意义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范畴,升华为对人性尊严的一次质朴而有力的救赎。

3.新局:时代浪潮下的抗争与坚守。老杆儿因偏离大纲教学,被视为“不务正业”,最终无奈遭到解职遣返。离开之际,他选择默默离去,并未与学生们做任何告别,沉默中透出个体对抗时代的无力感。而支线人物,如农场女工来娣、王福父亲,他们的存在进一步烘托出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抗争。来娣身为农场女工,内心深处却燃烧着对音乐的热爱,她的手风琴奏响的每一个音符,都似利刃般划破农场生活那沉闷压抑的氛围,为单调枯燥的日子带来一缕难得的慰藉,更承载着她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王福父亲是一个哑巴,他所遭受的苦难因其无法言说而显得愈发沉重,尽管不能用言语倾诉痛苦,可他凭借着坚韧的生存意志,默默扛起生活的重担,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们的形象宛如一盏盏微光,汇聚成底层人民顽强生命力的壮丽图景。小说结尾,老杆儿虽被迫离开那片他倾注心血的土地,却成功为学生们撕开了一道启蒙的缝隙:孩子们的作文不再是空洞无物的形式,开始学会用文字去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真诚,这份改变,宛如希望的种子,在时代的风雨中悄然扎根、萌芽。

心得体会

1.知识之力:传递根系,亦是培厚灵魂。老杆儿背篓进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传递知识,亦是重塑自我。当我们将抽象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团队协作中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反思过往、适应变化,会给生活带来更多亮色,促使我们与身边的家人、同事携手共进。教学生用生字写“牛吃草”“父亲砍柴”是老杆儿给山里孩子们的第一课,也为我们成长路上递上了一把关键钥匙——知识只有扎根生活,才能长出真实的生命力。知识的价值在于精准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学之人擅长以生活经验为教材、以生活需求为导向,学以致用,久久为功,在知识的滋养下实现自我的蜕变与升华。

2.文化之根:守护乡土,亦是安顿心灵。王福抄写山歌的笔尖下,流淌着乡土文化的温度。那些被记录的山歌、被复刻的竹编技艺,不仅是乡村的传承,更是现代人对抗浮躁的良方。文化的守护,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温暖的双向治愈。当我们让知识回归土地、让文化扎根生活,就如同为心灵构筑起坚固壁垒,足以抵御现代性带来的冲击与撕裂,在守护乡土文化的进程中完成心灵的安顿,成为一株“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劲竹。当我们重返田间时,不妨拿起手中的笔、举起相机,亦或敞开倾听的耳朵,用独属于自己的方式去记录乡村,从岁月镌刻的褶皱里寻觅丰盈灵魂的智慧,延续乡土的脉脉温情。

3.创新之思:改变乡村,亦是自我革新。老杆儿以“字典换柴火”的巧思,如同在僵化思维的坚壁上凿开了一道曙光初现的裂缝。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源投入,更迫切需要像老杆儿这般,用新视角激活旧事物,能够唤醒旧事物无限活力的开拓者。当傩戏面具变成潮流符号,当伴嫁歌登上千禧一代的婚宴,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经济面貌,更是我们认知世界、审视生活的方式。从以知青身份自视“文明传播者”,到向学生学砍竹、向农民学喂牛,老杆儿用行动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工作岗位,都应摒弃“改造者”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学会俯下身来,脚踏实地去思考,身体力行去实践,如此才能在广袤的乡土中挖掘出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能让我们重新触摸到创新的真味:创新并非遥不可及的天马行空之想,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向着生活深处再出发,在与土地、与民众的紧密交融中,孕育出源源不断的新灵感与新动能。

(推荐人崔上系嘉禾县塘村镇高甫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邓金秋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