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裕后街,青石板路上倒映着霓虹光影。一群少年举着手机拍摄古巷,却对墙面的《鹊桥仙》千古名句视若无睹。
当“绝绝子”替代了“雾锁东江”的诗意,当“YYDS”消解了“湘南起义”的壮烈,当3分钟短视频替代了湘昆绝唱,身处网络信息爆炸时代的你,是否还会有偶尔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刻?
根据去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7.1%的年轻人自认词汇匮乏,过半数受访者坦言表达能力退化。这种“词不达意”正在形成一种循环:表达越简单,思维越惰性;思维越惰性,城市越失语。
诚然,当网络热词与城市文旅宣传嫁接,确实能够更快地实现传播破圈,在年轻人心中建立强记忆点。但是,真正的城市宣传之道,应是让网络热词成为叩开人心的门环,而非遮蔽文化深度的幕布——当小东江的晨雾被称作“神仙滤镜”,我们更需在短视频的15秒之外,保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千年诗心。
在去年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宁凌建议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等。日前,教育部答复了这条建议,称目前在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专业类国标中明确提出开设大学语文与写作、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这不是简单的课程增补,而是一次对精神原乡的集体重返。
网络热词与文化深度,本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矛盾,而应是一种时代语言的共生。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人们在流量狂欢中稀释的深思,在技术依赖中退化的感知。尤其是作为年轻人,“文化速食”虽然便捷,但也别忘了精心烹饪的“文化大餐”的美味。
所以,流量狂欢下,更要用笔墨书写时代。重拾笔墨不是复古怀旧,而是开启一场城市文明的觉醒运动。
当下,“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正在火热进行。翻开参赛作品,令人欣喜的是:15岁的中学生为了写作可以花两天时间来研究“三绝碑”,职校学生在实习时,发出了“数控机床的脉冲,是郴州献给工业时代的平仄”的感叹。透过这些参赛作品,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他们不再满足于“网红城市”的扁平化标签,而是试图用文学重构郴州的精神维度。
文学不是风花雪月的点缀,而是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战略要素——它让非遗技艺在电商文案中重获生命,而非蜷缩在“非遗”“宝藏”的标签下;它赋予工业园区诗性表达,使“产城融合”不再是冰冷的规划术语;它教会年轻人用“苏仙岭的松涛”“万华岩的钟乳”丈量故乡,而非止步于“出片”“打卡”的瞬时狂欢;它也让更多普通人、平凡人的故事被看见、被关注,而非每天在手机里刷新着网络热搜。
当年轻人追逐“绝绝子”的美景时,别忘了脚下踩着的是五千年的文脉。当你的笔尖落下,书写的不仅是文字,更是郴州下一个千年的精神印记。
(编辑:刘娟丽 二审:陈莉 三审:刘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