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千古拾珍——读“袁崇焕”(上)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3-24


历史的洪流奔腾不息,无数豪杰志士宛如璀璨星辰,跨越千年时空仍熠熠生辉。他们或勇或智,或情或义,在时光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如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无论是金戈铁马中的豪情壮志,还是笔墨书香里的深邃哲理;无论是逆境中不屈的坚韧,还是顺境里高远的抱负,让我们一起在“千古拾珍”中探寻跨越时空的力量。

读“袁崇焕”

市面上关于袁崇焕的书多如牛毛,少年时读《碧血剑》,觉得金庸先生暗线里的袁崇焕忠肝义胆、国士无双,成年后,特别是进入职场后再读《明史》,反而对其有了更立体、更全面、更具象的认识。

袁崇焕堪称一流的军事家,其成功有必然性,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精准无误地出现在了“国家需要英雄”的历史节点,凭借卓越的战绩彪炳千古;其失败也有必然性,就像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不能掩盖其在政治层面的稚嫩,“勇略震主者身危”,身处高位如果不能谨小慎微,往往难以像名臣贾诩、徐阶那般得以善终。

起点:岭南岁月的磨砺

袁崇焕出生于1584年(万历十二年)6月,籍贯是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自其祖父袁世祥那一代起,袁家举家移居至广西梧州市藤县,并在当地经营木材、药材生意,袁崇焕自幼便在藤县这片土地上成长。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22岁的袁崇焕在当时的广西省城桂林参加乡试,考中举人。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35岁的袁崇焕以三甲第四十名的成绩考中进士,一年之后,袁崇焕任福建邵武知县,自此正式进入了职场。

这是史书上记载的袁崇焕前半生经历,还有一些未被详尽记录的:

一、袁家的“投机心态”

袁崇焕家族世代经商,其祖父袁世祥移居藤县,并不完全因为广西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利于生意经营,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士农工商”的封建时代,袁家渴望培育出一位“士”来振兴家族。古往今来,广东应试都“很卷很卷”,而在广西,难度系数要比广东低很多。这种家族的“投机”基因,也深深地烙印在袁崇焕身上,日后他好聊边疆战事,甚至单骑闯辽东,意图引起上层关注,也是出于这种“投机心理”。

二、袁崇焕的“能文能武”

23岁的袁崇焕在桂林不仅顺利考中了举人,还同时参加了武试,且名列前茅,《明史》记载其“精武艺,善骑射”。这种能文能武,更多是时代背景下的家族需要。在明末那个动乱的年代,要在岭南做木材、药材生意还要做大,运输安全便是重中之重。由此不难看出,袁家给袁崇焕至少准备了两条路:要么高中入仕,要么回家接手生意,最不济也能凭借一身武艺做个运输队的“镖师”。

三、袁崇焕的“考试成绩”

袁崇焕23岁中举,到35岁才考中进士,按照明朝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的惯例推算,袁崇焕一共考了五次(其中四次落榜),第五次是以三甲第四十名的成绩考中进士。经查阅资料,万历四十七年总共录取了345名进士,其中一甲3名,二甲67名,三甲275名,也就是说,袁崇焕总排名是第110名(颇具历史巧合的是,另一位被喻为“大明长城”的孙传庭是第111名)。能考中全国前110名并成为进士自然能光宗耀祖,但考了五次,且最终成绩是三甲第四十名,这样的经历与排名自然不能像名臣一样出身翰林院、国子监。如无意外,他的一生或许将在南方默默无闻地度过,运气稍好一些,或许能够跻身南京官场,最终平淡退休。

仕途:十年间的大起大落

袁崇焕的仕途生涯只有10年,但这10年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36岁任正七品邵武知县,41岁在宁远之战中击败努尔哈赤,破格升任正三品山东按察使,43岁因与上司王之臣不和辞官,44岁获新领导崇祯皇帝首肯复起,升任正二品兵部尚书兼督师蓟州、辽东、登莱、天津等处军务,45岁蒙冤下狱,46岁遭受磔刑。

很多史书、名人都曾对袁崇焕作出评价,有人称赞他为忠臣,也有人指责他是叛徒。但在这两极分化评价的背后,实则是一个性格单纯且极具个性的人:将才而非帅才,军事能力很强、政治能力很弱,他的优点足以让他位极人臣,而缺点也足以让他剑树刀山。

一、邵武知县,初露锋芒

袁崇焕考中进士时已经35岁,且成绩靠后,吏部在分配工作的时候,居然漏了这位仁兄,最后只好搪塞了一下,把袁崇焕安排在工部打杂,过了一年才给36岁的袁崇焕一纸福建邵武知县的敕谕。根据乾隆年间编纂的《邵武县志》记载,袁知县在任时有三件事值得称道:一是邵武城西起火,他亲自带人闯入冒着浓烟的阁楼救人;二是贴出告示让民众到县衙申冤,同时他还微服私访,秉公办案,为民申冤,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三是1622年明朝举行京察(地方官员每六年需到北京述职),38岁的袁崇焕在等待考核结果期间竟失踪了约20天,原来这位以“边才”自诩的知县一人一马去了辽东前线实地考察(当时努尔哈赤刚刚占领广宁,明朝在辽西的土地全部失陷)。总而言之,袁知县在任时充分展现了爱民如子、身先士卒、胆大心细和刚正不阿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有的将伴随他走向成功,有的却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三个伯乐,一次奇遇

袁崇焕是有才的,也是幸运的,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的成长得益于三位伯乐:第一位是侯恂。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在京察期间听闻袁知县单骑闯边的事迹,与他交谈后,觉得他颇具可用之才,便写了封推荐奏疏。当时的天启皇帝沉迷于木工技艺,无暇具体处理朝政,随手便批准了这份奏疏,袁崇焕因此在京察中获得“上考”(类似于“好”等次),官升两级,成为兵部正六品职方司主事(京官,相当于在国防部负责地图、阅兵、赏罚、抚恤等军务)。第二位是熊廷弼。《明史》记载,袁崇焕任正六品兵部职方司主事仅7天,又因广宁失守山海关无人可用而升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赴任前,袁崇焕特意拜访了熊廷弼(刚因广宁失守而被免职的前辽东经略),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53岁的熊廷弼告诉38岁的袁崇焕,与金军作战最关键的是坚壁清野、清除内奸、主守后战,这些宝贵的理论知识,最终都转化成了宁远大捷的胜利果实。第三位是孙承宗。袁崇焕赴山海关就任后,很快就因战略防御事宜与上司王在晋发生争执(尽管王在晋非常赏识他),两人都认为要在山海关外筑城,王在晋认为要建在八里铺,袁崇焕则坚持要建在宁远(现今的辽宁兴城)。以袁崇焕的性格,仅吵架是不够的,他还越级告状,直接写信给时任内阁首辅叶向高。叶向高政治上内行、军事上外行,就把问题踢给天启皇帝,天启皇帝更是一头雾水,转而询问时任兵部尚书孙承宗。孙承宗时年已59岁,他也不确定到底在哪里筑城更好,但为人务实,于是亲自到山海关考察调研,又分别单独会见了王、袁二人,最后认定王在晋不懂军事,随后写信建议将王在晋调往南京。在山海关的日子里,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孙承宗发现了袁崇焕这棵苗子,并把他视为接班人培养,不仅教他兵法,还带他练兵、屯田、筑城,在孙承宗眼里,这个拥有军事天赋且性格坚毅的年轻人,将来一定会在大明边疆建功立业。

孙承宗在山海关驻守了近四年,这期间辽东相对太平,努尔哈赤也深知,业务能力高强的对手犹如硬钉子碰不得。但明末党争实在厉害,1625年10月,孙承宗受魏忠贤迫害而辞职,新到任的辽东经略高第改变了战略部署,他认为应该坚壁清野,并迅速放弃了孙承宗在辽东四年间苦心经营所留下的土地、防线、军队、平民等。在接到高第下达的撤退命令后,袁崇焕选择了抗命,同时决定率1万多军队死守宁远城,在咬破中指写下血书的同时,他更是说出了一句即便在五百年后的今天听来依旧掷地有声的话:“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奇遇,很快就来了。1626年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宁远。综合各类相关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大约带了13万人,其中包括6万军队及7万随军家属;而袁崇焕只有2万人,其中1万为军队,1万为平民和难民,外加10门红夷大炮。开战首日,双方从清晨激战至傍晚,袁崇焕指挥军队凭借大炮、火铳及“万人敌”(用棉被、稻草包裹火药,点燃后从城墙上往下扔,类似于燃烧瓶)死守,当日双方伤亡人数均超过了一千。照此情形推算,袁崇焕最多仅能再抵抗一周时间。然而,第二天,奇迹突然发生。没攻下城池的努尔哈赤亲率中军督战,而袁崇焕的10门红夷大炮中恰好有一门击中了后金军的一顶黄帐,后金军很快开始哀嚎,随后退兵,第三天就全军撤退了。至于当天黄帐里被大炮击中的是谁,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但是半年后,1626年8月,努尔哈赤死了。有史书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战败后郁郁寡欢,时常对人说自己自1583年凭借十三副铠甲起兵以来,43年里与明军交战未尝一败,却不知为何会输给袁崇焕;也有史书说,努尔哈赤当时就身处黄帐之中,被大炮击中后,被碎铁片子所伤,最终因伤口感染引发破伤风身亡。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看似毫无胜算的战争,最终以袁崇焕惨胜而告终,史称“宁远大捷”。这是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失利后,第一次取得对金军的胜利,天启皇帝赞誉“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袁崇焕也借此一战成名,一个月后就被加封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正三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三、大捷、辞职、复起

努尔哈赤虽已离世,但后金政权依旧存续。从8个贝勒中夺得汗位的皇太极,继续率领族人南下抢掠,毕竟白山黑土里有的是冰天雪地,稀缺的是粮食。1627年5月至6月,皇太极亲率6万大军攻打宁远、锦州,他似乎想证明自己,可以在父亲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但此时已修好城墙、擦亮大炮的袁崇焕,率领身负国仇家恨、大明朝最有战斗力的关宁铁骑(成员大多为辽东难民,且配备了三眼火铳——一种既能开枪,也能当棍使的铁棒)打了25天,后金军伤亡过万,最终不得不退回沈阳,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是袁崇焕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但很快他就提出了辞呈,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对朝廷给予的恩赏不满,参战人员大多加衔二级、恩荫后代,而袁崇焕作为主将,仅仅得到“加衔一级,赏银三十两”,以他的性格,心中自然难以服气。另一方面是为了避祸,当时的朝廷,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党互相攻讦,袁崇焕试图两边不站队,也就两边都得罪,他自己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潜在的危险,于是干脆递交了辞呈。据史书记载,宁锦大捷于6月5日宣告胜利,袁崇焕在6月22日便写下辞呈,朝廷批复同意的时间是7月1日,前后不超过一个月。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辞官回乡的袁崇焕,原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毕竟也当过三品大员,对得起列祖列宗,似乎可以回广东老家颐养天年。但8月,才走了一个月且还在返乡路上的袁崇焕,就接到了23岁的朱由校驾崩、16岁的朱由检继位的消息。朱由检确实很有政治天赋,他敏锐地洞察到了当时大明面临的“主要矛盾”:朝堂之内,要除掉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朝堂之外,要解决以后金为代表的边患。他的执行力也很强,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便成功铲除了魏忠贤。之后,他便准备起用袁崇焕解决辽东问题。从1627年11月到1628年4月,短短半年时间里,朱由检先后3次给袁崇焕加官进爵,并急召袁崇焕进京。

命运起伏无常。当44岁的袁崇焕在崇祯面前夸下“五年复辽”的海口时,或许不会想到,这句意气之言将成为悬在脖颈的利刃。下篇,我们将见证这位“孤胆英雄”盛极而衰的悲剧落幕。

(未完待续)

(作者文昊系中共郴州市委办公室秘书三科科长、

一级主任科员)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