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种地吧》综艺里10位年轻人抢修农田的画面再次登上热搜,这场“沉浸式种地”引发的不仅是围观与热议,更是关于乡村振兴与青年价值的深层思考。
不久前,新华社也发文点赞这个节目的助农实绩。在郴州这片热土上,我们同样看到无数青年如种子般扎根田间地头,以青春热血浇灌乡村振兴的未来。
当城市青年还在为“逃离北上广”的段子会心一笑时,郴州的山水间已悄然生长出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叙事。“金银花里刨金银”的胡永发,牵头成立汝城县金银花协会,金银花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逐步形成,让大山里的金银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花。“小粽子包出大路子”的张海平,10年前放弃高薪工作回家乡做稻草灰水粽,目前在郴州、岳阳等地开设了专卖店30余家,高峰时每天最多能卖出18万个粽子,年产值可达2900万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知识更新农业,用创意激活传统,让农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看得见的未来”。
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但青年选择乡村绝非单向牺牲,而是价值共创的过程。从《种地吧》到郴州实践,这种“双向奔赴”的路径清晰可见。节目中青年考取拖拉机驾驶证、研究太空育种的细节,印证了现代农业对专业技能的渴求。郴州的“唤醒老屋”行动,让夯土房变身网红民宿。农业逐渐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农民这个职业也被重新定义,青年人擅长的品牌运营、流量经济与乡村资源结合,催生出“1+1>2”的化学反应。而节目里麦浪翻滚的丰收场景、星空下的篝火晚会,恰是都市青年渴求的“确定性”与“归属感”,从“城市焦虑”到“乡土治愈”,青年人在这里找到了安放身心的“精神原乡”。
面对《种地吧》引发的社会关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综艺效应”转化为“长效机制”。通过借鉴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经验,我们可以推动更多高校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课题,让大学生以社会实践学分参与乡村规划、产品研发。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打造“数字农业+文旅IP”的青年创业生态,建设郴州乡村振兴数字平台,开发诸如“西河青春廊道”“莽山青年创客谷”等IP,吸引青年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拍等新业态。我们还可以在“柔性引才”方面多尝试创新,推广诸如“周末工程师”“云上顾问”等灵活用工模式,为有贡献的青年颁发“乡村振兴青年勋章”,将服务乡村的经历纳入选人用人、职称评定的加分项。
《种地吧》中,少年们用142亩水稻田写下“粒粒皆青春”的注脚。在郴州,无数青年正以创新之力让沙洲村的红色火炬、东江湖的粼粼波光、高椅岭的丹霞绝色绽放新光彩。把青春化作犁铧,耕出的不仅是稻麦飘香的沃野,更是一个民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精神图腾。
一审 | 曹琛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叶龙斌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