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优先绘就民生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指明方向。湖南创新“直播带岗+技能实训”模式,去年帮助23万高校毕业生实现精准就业;广东打造“南粤家政”服务矩阵,带动300万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增收。更具突破性的是,北京将外卖骑手纳入职业伤害保障,上海试点网约车司机公积金缴存,全国978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告别社保真空。这些制度创新印证着,当技能薪酬指导价与终身培训体系同频共振,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更成为人才红利的转换器。
兜底保障筑牢民生底线。“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承诺,在制度设计中转化为具体行动。四川凉山的易地搬迁社区里,“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让搬迁群众端稳饭碗;云南怒江通过防返贫监测系统实现1100万监测对象动态管理,返贫致贫风险化解率达98%。从物质救助到服务帮扶,从被动兜底到主动防贫,社会保障网正从保基本向可持续升级。
品质提升回应民生期待。教育医疗的关键小事,正是民生改善的核心大事。在一老一小领域,长沙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国老年助餐服务覆盖4.2万个社区,北京新增普惠托位5.2万个。浙江“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基层诊疗量占比提升至68%。这些民生微改革带来显著效应,2024年全国消费券撬动市场销售额超2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下乡带动县域消费增长28%,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治理创新激活民生动能。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正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湖北“红色物业”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的背后,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重新激活;浙江“三治融合”模式化解矛盾纠纷的成功,彰显了自治法治德治的协同效应。值得深思的是,数字化治理平台使民生诉求响应速度提升40%,这种治理工具的创新,既提高了行政效率,更重塑了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审视,民生保障已超越简单的福利供给,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尺。当政策设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跃升,当治理实践从“保基本”向“提品质”跨越,我们正在书写的不仅是民生改善的新篇章,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答卷。唯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让改革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来源:桂阳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倩佳 二审:陶子瑶 三审:叶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