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湘南丘陵,新泥与松针的气息在山风中交织。清明回乡祭祖行至山口,迎面便是“红袖章”海洋:树干贴满禁火令,横幅猎猎作响,十余名戴红袖章的工作人员围坐折叠桌旁,手机支架对准登记簿——这是正在直播的“防火现场纪实”。填表登记、聆听广播,流程规范如“标准动作”,俨然将传统习俗纳入了现代基层治理的精密网格。然而在山林深处却画风陡转:坟头香烛未熄,纸灰飘向枯枝,青烟嗞嗞作响,而本该巡山的“红袖章”,正挤在山脚遮阳棚里对着手机屏幕嬉笑。
镜头里的“严防”与山林中的“失守”
山脚执勤点是精心布置的“标准像”:登记簿字迹工整,电子承诺书即时弹出,广播定时循环“文明祭扫”。可禁火令止于路口,巡查路线画地为牢,红袖章沦为拍照道具。当防火工作成为镜头内的行为艺术,真正的隐患区却成了“默片场景”——某外省数据显示,近三年80%的森林火灾发生在祭祀区域,90%的起火点位于巡查盲区。这些数字,正是对“形式防火”最尖锐的拷问。
从“责任袖章”到“指尖打卡”的蜕变
遮阳棚里,“红袖章”对着镜头比剪刀手,背景是整齐的台账与醒目的禁令。这让笔者想起20年前在基层森林公安工作时常遇见的那位老护林员:他的袖章磨得发白,却始终别在胸前,那双满是老茧的手掌和那句常挂在嘴边的八字真言“防火无巧,守山靠脚”。他曾带着我踏遍他所负责的那整片山林,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每处坟头的位置,在巡山日志里手绘每处坟茔位置,用不同符号标注马尾松密度与枯枝堆积情况。“你看这陈家湾的祖坟,旁边全是干枯的马尾松,一到清明就得盯着;还有坡上那处排水沟,去年就因为火星子掉进去着过一次火……”
对比当下,禁火令印在纸上便万事大吉,扫码承诺成“护身符”,拍照留痕当“履职证明”。当基层干部的目光从山林转向屏幕,责任落实沦为“指尖打卡”,防火防线不过是“纸糊的城墙”。
在“纸面禁令”与“脚底责任”之间
真正的防火,从来都在“纸面”之外。看那些实干者:乡镇干部背着喇叭走村串户,将禁火令编成顺口溜;林业法庭老法官蹲在坟前用树枝画防火图;护林员用GPS标记每处隐患点。外市某县“烟火置换”行动更证明:以鲜花换纸钱,两个月内祭祀火源锐减90%。这些笨办法之所以筑牢防线,在于深谙一个道理:防火防的是人心侥幸,守的是肩头责任。
古人设“隔火路”、组“护山队”,今人的智慧更应落在“眼到、手到、心到”。森林防火不是数据报表上的“到岗率100%”,而是能否及时掐灭坟头火星;不是墙上禁令的整齐罗列,而是脚底沾着的春泥厚度。
下山时,山脚的广播还在循环播放“文明祭扫,严禁烟火”。一阵山风掠过,又有几簇纸灰腾空而起,在阳光里划出细碎的弧线。这些飘飞的纸灰,何尝不是一张张无声的问卷:当防火工作变成“看得见的严防”与“看不见的失守”,当责任担当沦为“镜头前的表演”,我们失去的何止是安全防线?守护绿水青山,靠的从来不是墙上的禁火令,而是心中有责、脚下有土。
愿下一个清明,“红袖章”能走出遮阳棚,走进山林深处,让每簇火星遇见的不是“工作留痕”,而是及时的劝阻与真诚的守护——毕竟,作风建设的成效,从来不写在台账上,而是刻在群众的口碑里。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张明
三审 | 李造雄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