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中国文化课》:“以心带史”,读懂中国文化内涵

作者:彭蓉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4-16


推荐理由

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以其独特的“以心带史”感性笔触激活了历史记忆,解读了50余位中国文化人物以及20余部原典著作,既探寻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干,追索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又通过横向对比分析中国文化的“长寿基因”与内在局限,系统构建起对中国文化的立体认知,堪称解码中国文化的入门课。

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的本质阐释

从故事中理解文化。4月23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去世的日子,西班牙政府向联合国提议将这一天申报为世界读书日。巧合的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也在同一天离世。当时,他们各自的国家正处于对立状态,但文化的力量却超越了时空与仇恨的界限,让读者和观众在阅读与欣赏中忘却了仇恨,收获了欢笑与思考。这种文化的超时空魅力,如同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了政治与经济的隔阂,逐步引导读者思考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定义解析。文化是一种逐渐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其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的塑造。在精神价值层面,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构成精神价值内核,诗词曲赋则承载着审美理想;在生活方式方面,四大菜系的味觉记忆、中医辨证施治的生命智慧,体现了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认知与呵护。这些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共同熔铸出中国人的集体精神图谱,形成了我们独特的集体人格。

中国文化的悠悠文脉

世界坐标中的中国。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人类进入文明门槛后,诞生了四大古文明。然而,只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风雨,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与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生命力。

奠定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等历史人物,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世界身份”。他们不仅是思想的奠基者,更是文化精神的象征。唐代是中国文化“世界身份”的最高体现,其开放包容的气度与辉煌成就受到全人类文化良知的一致肯定,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耀眼篇章。

千年兴衰,从辉煌到黯淡。唐以后的一千年,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充满波折。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与思想的保守,中国文化逐渐失去了唐代的开放与活力,开始下行与衰落。直至濒临灭亡之际,中国文化才在艰难中踉跄站立,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反思

多元文化体系的核心思想。儒家、佛家与道家的思想,赋予了中国文化深邃的灵魂。儒家以“君子之道”为纲,通过与“小人”的对比,展现了君子人格的理想追求。佛家以《心经》为主导,以“空”和“度”为基准,最终集中到禅宗的智慧与境界。道教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多元的文化体系,凭借其从不远征等八大基因密码,成为人类各大古文化中唯一的长寿者,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文化记忆与传承的实践。作者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目,对《老子》八十一章进行全文今译,让现代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道家思想的精髓,感受“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提供《心经》今译,以及《金刚经》《坛经》的简释,帮助读者理解佛家智慧,领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学境界;汇集“君子之道”六十名言,提炼儒家思想的精华,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理念深入人心。这份匠心,为文化的传承搭建了桥梁,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心得体会

探源: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中华文明的非凡创造力,在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传承中铸就了世界罕有的历史纵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守护这一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基因。在全球化浪潮中,既要依托“一带一路”文化走廊搭建文明对话桥梁,也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数字化传播形态,以主动姿态扭转文化贸易逆差,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对话的硬支撑,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增强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底气,让中国文化在全球文明对话中绽放时代光芒。

赓续与焕新:中国文化的传承之道

中国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在历史长河中早已彰显其独特魅力。中国约在四千二百年前迈入文明时代,虽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起步较晚,但却是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体系。文化的生生不息,既在于坚守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承。如今,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浪潮,科技创新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契机。敦煌壁画通过数字技术重现千年前的绚烂色彩,现代科技助力破译了甲骨文的文明密码,证明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作用,不断激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乘数效应,让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解码: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风范

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体现为君子之道,而“德”正是这一理念的核心所在。君子需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秉持“利人、利他、利天下”的处世准则,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正是君子之“德”在实践层面的生动彰显。在历史长河中,诸多仁人志士生动展现了君子之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坚守。这种人格范式在当代演化为“时代楷模”精神,如张桂梅校长扎根边疆教育,以“燃灯精神”诠释新时代君子品格。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种理想人格所蕴含的价值观,我们应从知行合一上下足功夫。只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认知与实践中,才能真正使其内化为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让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在新时代持续闪耀。

(推荐人系共青团永兴县委员会副书记)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周喜林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