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朋友圈内,常有人感慨:老祖宗精心构建、品位底蕴浓厚的百年老屋、老街、老亭、老桥最能留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各地应根据实际,遵循本土人文规律,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如端午节的艾叶糍粑香,中秋节的糯米粽子香,重阳节的芝麻汤圆香,它们产自乡野,且带着乡野气息,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味。
如何才能让人记得住乡愁呢?笔者认为:首先,要防止乡村的村庄空心化,在对老村庄进行规划改造时,要因地制宜,能保留的保留,该修缮的修缮,尽可能展示“古董”风采风韵,让那些“乡音无改鬓毛衰”,多年没回家的游子知道进村归家之路。其次,要保留乡村的文化内核、生机活力和农村味道。在网络上,一些人陷入了“逃离和眷恋”家乡的生活怪圈,虽然听不懂、不会讲家乡的土话、俚语,但并不能阻碍他们对家乡的眷念,浓浓的乡味依然指引着他们“回家”的路。其三,要保持每一方水土的文化精髓。而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观念,让农村情感、传统习俗都受到了冲击,没有了本土特色,风土人情,乡愁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成为哀愁。
乡愁不应是怀旧的叹息,而应是奋进的号角。郴州当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让乡村成为有故事、有温度、有希望的家园。唯有如此,游子的乡愁才不会沦为哀愁,而化作对故土的骄傲与眷恋。
一审 | 段王洁
二审 | 黄慧
三审 | 肖勇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