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拓视野、学经验,“沉下去”悟“真金”、炼本领。学员们以沉浸之姿观城市变革、以破题之志探企业路径、以求解之思析产业逻辑,在大湾区“行走的课堂”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从“观城市万象”汲取创新基因,到“融企业脉络”解码发展密钥,再到“破产业迷局”洞察崛起规律,以青年视角书写新时代“他山之石”的郴州答卷。
观城市万象 汲创新之源
周秀: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在地铁站看到“书香羊城”2025广州全民阅读活动的宣传,由此开启了对广州阅读氛围的深入了解。品牌联动。广州全民阅读活动自2006年发起,“书香羊城”是其重要品牌。活动将4月“广州读书月”和8月“羊城书展”作为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依托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等特色阅读空间,深化“阅”(穗阅静好)、“粤”(粤韵华彩)、“越”(穿越古今)等六大创新模式,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精彩纷呈。“读懂广州”主题阅读、共读系列、广州诗词大会等重点活动百花齐放。今年广州已举办各类阅读活动700余场,掀起了书香热潮。全民参与。今年底,广州将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天河区以“活力天河·阅享未来”为主题,将阅读、运动有机融合,启动了“阅行印记”打卡接力赛等主题活动。随着全民参与阅读生态的逐步建立,群众参与度、满意度日益增强,广州市成年居民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知晓率达67.9%。
刘昊:在佛山南海区,市民办事不出街道已成“新常态”,这离不开当地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先行先试抓改革,构建一体化服务生态。在全国首推政务服务“扁平化”改革,将区级受理事项全部下沉至各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在全省首推分级分类否决权提级管理改革,督促行政审批慎用否决权,减少办事阻力。在全市全面推行相对集中审批改革,精简环节,再造流程,提升现场办结率。统一标准强管理,建设规范化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政务服务标准“二次统筹”,统一使用南海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在不同地区和层级同要素管理、同标准办理。制定发布全省首份区级《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政务服务规范》,为各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提供统一标准。依托“粤商通”佛山“益晒你”南海专区,打造企业诉求服务一站式平台。用活数据提效能,拓展便利化服务场景。设立全市首个企业服务集中审批中心,高频事项可在“一网通办”平台办理,审批时间从3-5天压减到最快10分钟。上线全市首个“智能办”标准化配置平台,已累计推出152项“智能办”服务,平均表单填写项压减68%,平均提交材料压减53%。
胡珊:“五一”前夕,广州文旅宣传铺天盖地,其中不乏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广州模式”,为各地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制度保障是根基。广州构建了“政策+机构+资金”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通过专项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主体,设立市区两级保护中心形成工作合力,近四年投入超亿元财政资金提供坚实保障,这种制度化的顶层设计值得借鉴。人才培育是关键。广州创新建立“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双轨培养模式,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为传承人提供创作展示空间,解决了“后继无人”的困境。活化利用是出路。打造永庆坊等非遗主题街区,开发20余条非遗旅游线路,创新“非遗+”跨界融合模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传播创新是亮点。广州通过非遗主题地铁、开放日活动等创新载体,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矩阵,让非遗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日常生活,极大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融企业脉络 探发展之钥
郭增:珠江开关三十八年的创新发展之路,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范例。创新至上的战略定力。企业始终保持研发投入强度(占比超30%),通过建立智能研发中心构筑技术壁垒,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创新策略,特别是智能配电房在线监测模块的突破,实现了从设备供应商到系统服务商的质变。精细管理的效能跃升。企业创新推行“扁平化管理+跨部门协同”机制,通过缩短决策链条(效率提升60%)、打破信息孤岛、完善技能薪酬体系等举措,构建了人才培育与价值创造的良性循环。智造+服务的升级路径。企业以“固本培元、延链增值”为发展逻辑,在夯实中低压元件等主业基础上,向研发设计、智能运维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客户粘性提升30%以上的成效,为制造业“微笑曲线”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板。
毛婕:雪天盐业作为传统国企转型的典范,以“盐晶精神”为内核,在市场化浪潮中主动求变、锐意创新,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改革突围需打破路径依赖。面对2016年盐业体制改革,雪天盐业没有固守政策保护,而是果断布局盐穴储能、拓展全国市场,构建起覆盖多区域的销售网络。资源整合要强化链式思维。雪天盐业通过横向并购打造“产能三角”,纵向贯通“盐矿-盐晶-盐穴”全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价值倍增。创新突破要立足专业深耕。企业推出的“松態997”高端盐品纯度达99.7%,以技术硬实力重新定义行业标准。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表明,传统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跨界转行,而是要扎根主业、持续创新,在专业领域做深做透。其转型路径启示我们:国企改革既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突破舒适区,更需保持战略定力,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最终实现从“传统盐商”到“现代健康服务商”的华丽蜕变。
破产业迷局 见崛起真章
李琳璐:如何破解制造业面临“高端技能人才短缺”与“产业升级需求迫切”的双重挑战?本人驻点的广州国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人才定制,打通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公司早在2017年就开始积极探索,尝试与广州机电技师学院等高职院校携手共建专班,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要、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模式,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提供行业导师,并联合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岗位直通,从课堂走向一线。广州国诺以智能化实训工坊为依托,为专班学生提供“零距离”对接企业技术场景的实践平台,接纳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提供销售、信息技术服务等定向优质岗位,推动学生练就硬核技能,在生产一线锤炼“真功夫”,在项目实战中涵养“工匠魂”。
侯健华: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与生产观摩,深刻体会到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源于自身技术创新,更依赖于供应链的高效协同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上游企业技术支撑。广州长仁工业的迭代需求倒逼企业研发节奏,形成了供应链上下游的技术共生关系。供应链协同创新。长仁工业与上游企业的合作,并非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构建了以技术协同、数据共享、标准共建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区域产业链整合。广州于2021年启动实施“链长制”,建立“链长+链主”的工作推进体系,由政府领导担任“链长”、龙头企业担任“链主”,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问题协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我们应从“管理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当好“政策快递员”,精准推送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惠企政策;做好“资源连接者”,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成长陪伴者”,落实好“两员”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共同培育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
一审 | 龙琦钰
二审 | 张明
三审 | 周喜林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