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十箭”齐发推出三大类十项措施助力经济稳增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三大类十项措施犹如及时雨,展现出金融调控的力度与温度。但比政策出台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工具理性”转化为“发展动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式”扶持到“造血式”增长的跨越。
“政策工具”持续创新,彰显金融治理主动作为。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背景下,央行创新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构建起“总量+结构+价格”的多维调控体系。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等政策组合拳,既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又实现了精准定向发力。这种创新突破传统“大水漫灌”模式,通过“精准滴灌”将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但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出现“资金空转”“政策截留”等现象,个别金融机构存在“重指标完成、轻实效转化”的倾向,导致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长效机制”系统构建,检验政策实效关键标尺。金融支持政策带来的短期流动性如同及时雨,但要让经济土壤真正恢复活力,需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以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为例,政策设计不仅包含阶段性激励资金,更配套完善了尽职免责、风险补偿等机制,通过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帮扶转化为常态化支持。这种“既解近渴又蓄远水”的治理智慧,在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中同样得到体现——通过“财政贴息+央行再贷款”的政策协同,既缓解企业技改资金压力,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制定者深谙,唯有建立“造血机制”,才能让金融支持从“外力推动”转变为“内生驱动”。
从“工具创新”到“效能转化”,考验深层治理智慧,这要求政策制定者保持战略定力,既不因短期压力放弃结构性改革,也不因长期目标忽视当下纾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术,既要让房地产金融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又要运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筑牢风险防线。这种“破立并举”的治理哲学,在支付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充分诠释——在推进支付适老化改造提升服务温度的同时,开展“断卡行动”守护资金安全,实现便民服务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实效转化,金融调控的艺术不应停留在工具创新的表层,而应体现在经济肌体的强健中。当支农再贷款滋养的田间地头长出致富新芽,当科技创新再贷款浇灌的实验室结出产业硕果,当碳减排支持工具培育的绿色工厂传出机器轰鸣,这些才是政策效能的最好注脚。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坐标上,唯有将政策工具的创新力转化为实体经济的生长力,将金融资源的配置力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方能书写出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时代答卷。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张明
三审 | 黄华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