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全球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2018年在《AI未来》中的5年预测绝大部分已经成为现实。2022年,他又凭借自己40年的AI技术研究功底,对20年后的AI未来做出沙盘推演,与世界华人科幻作家陈楸帆联袂创作了《AI未来进行式》,以“科学+科幻”的独特形式,为读者勾勒出一幅2042年人工智能全面渗透人类生活的图景。
一、未来已来:AI之门已开
AI时代已经开启,新技术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无人驾驶、机器人等商业实践已经陆续问世。基于现有技术脉络进行推测,李开复设定了20年后的2042年AI时代会是什么样子,他特别强调了技术落地的可行性,确保本书的科学性,避免对“自我意识AI”等不现实的设想,不用瞬间移动、杀戮机器人、异形外星人等科幻情节博取眼球。选取了10个故事,每个故事分导读(技术背景)、科幻短篇(未来场景)、技术解读(现实应用与挑战)三个部分,前7个故事选取了7个技术日新月异的具体行业,描绘了与之对应的未来AI应用场景,后面3个故事侧重于AI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通过具象化故事探讨技术对社会、人性的影响,涵盖如职场、教育、医疗等领域,书中既有对未来技术的理性预测,也有对社会伦理的感性探讨,更提出了人类在AI时代如何定位自身的关键命题。这让我们能够理性地迎接AI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不过于恐惧,也不过于乐观。在AI时代,AI不是万能的,没有AI是万万不能的。
二、未来可期:AI技术带来的便利化
书中深度讲解了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技术、Deepfake、生成式对抗网络、自然语言处理、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元宇宙、XR、自动驾驶、量子计算、可信AI等系列AI原理和技术。并通过10个短篇故事,将AI技术的应用场景具象化,让读者从医疗、教育、交通、娱乐等领域直观感受未来的可能性。例如,《无接触之恋》展示了放射科医生的工作已经被AI接管,由AI辅助的自动化放射科,能够承担从拍片、看片到分诊的全流程工作,同时应用到药物和疫苗研发、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采集,针对个人实际情况提供精准医疗等等。《双雀》让我们看到了AI对教育领域的巨大改变,未来的孩子会有个性化学习方式,有符合自己特征的AI伙伴、AI导师,让孩子们学习更高效、更有趣。《神圣车手》描绘了自动驾驶彻底改变交通模式的场景,未来共享自动驾驶车辆,智能调度车辆,可全天候高效运转,无需停车,不需修建大量停车场,车辆总数可减少,从而减少交通堵塞,降低生活成本,同时人类解放双手可以在车内工作、通信、娱乐,甚至睡觉;爱车人士可能不得不像马术爱好者一样,只有去私人娱乐区或赛车场,才能摸到方向盘。这些故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当前技术趋势的合理推演。
三、未来困境:技术狂飙下的冷思考
书中也直指AI时代会带来的问题。职业替代与就业结构失衡,AI的自动化能力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和社会就业结构剧变,医疗行业的分析性工作可能被AI接管,而教育、法律等领域的部分职能也可能面临替代风险。伦理与道德困境,AI系统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可能生成冒犯性内容或做出不符合伦理的决策。例如,生成式AI可能因训练数据的偏见而放大性别或种族歧视。此外,当AI在医疗、法律等领域辅助决策时,若出现错误或伤害,责任应由开发者、运营商还是用户承担?责任归属模糊。虚假信息与舆论操纵,生成式AI的逼真内容生成能力(如伪造视频、文章)可能被恶意利用,制造虚假信息并操纵公众舆论。这不仅威胁社会信任,还可能被用于政治操控或商业竞争抹黑。技术失控风险,高度自主的AI可能被用于开发武器或做出损害人类的决策,尤其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技术失控风险加剧。隐私与信息安全,AI在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中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尤其是在人脸识别、行为预测等应用中,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成为难题。技术垄断的风险,大型科技公司通过资本和技术优势垄断AI发展的核心资源,AI技术的全球竞争加剧了国家间的垄断风险,进一步激化人类财富、知识等不平衡,有沦为资本和权力附庸的风险。
对于这些问题,李开复与陈楸帆并未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开放式叙事引发读者反思。例如,当AI能够模拟人类所有行为时,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何在?当算法决定资源分配时,如何保障公平正义?这些问题超越技术范畴,直指人性本质。
四、未来重塑:人类与AI的共生法则
书中并未止步于问题揭示,而是提出通过“人机协作”模式化解危机。例如,AI可承担重复性任务,而人类专注于创意、策略与情感关怀,形成互补。同时,呼吁加强技术伦理教育、政策监管和全球合作,以确保AI发展为人类福祉服务。李开复在技术解读中强调,AI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但其局限性同样显著:缺乏创造力、同理心与灵活性。例如,AI可以优化算法生成音乐,却无法像贝多芬一样在命运重压下迸发《第九交响曲》的灵感;它可以模拟关怀行为,却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需求。重复性高、社交需求低的工作(如电话销售、流水线操作)将率先被AI取代,而需要创造力与情感互动的工作(如心理咨询、艺术创作)则成为人类的主场。例如,《职业救星》一章中,AI接管了保险审核等程式化任务,而人类则转向更具战略性的决策与情感支持角色。这种分工模式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通过“人机协同”释放双方潜能——AI提升效率,人类专注价值创造。这一分析对个体职业规划极具启发:未来竞争力将取决于“人性化技能”,如批判性思维、跨领域整合能力、共情力等。
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与美国一同引领全球AI革命。面对这波AI浪潮,我们应正视利弊,既无需恐慌“失业潮”,也不能沉溺于“技术乌托邦”的幻想。我们应积极拥抱,带头开展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医疗媒体等领域创新场景应用,为数字政府建设注入全新活力。我们应积极推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带动算力需求,推动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发展,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我们应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可靠、可控发展。正如书中所言:“未来即当下”,我们此刻的每一份思考与行动,都在塑造2042年的郴州经济社会图景。从此刻起,让我们思考和行动起来吧。
(推荐人谭海玲系郴州市数据局数字政务科科长)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段王洁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李造雄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