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晓林基于《寰宇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这一经典文本,融合前沿史料与跨文明视角创作的全新力作。书中不仅记录了马可·波罗穿越丝绸之路、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游历中国大江南北的冒险历程,也描摹了元朝的文明成就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推荐理由
《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扇打开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作者马晓林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与文学化的叙事手法,全景再现了13世纪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穿越丝路的东方传奇,既还原了其作为元朝宫廷侍从、外交使臣的二十年游历轨迹,更以全球史观解构了这场跨越欧亚的对话、阐述了文明互相交流融合的真意。马可・波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不同文明对话的象征——他的故事至今仍在启示我们,如何以开放心态面对多元世界。这也正如作者马晓林在书中写到的“在当代,马可・波罗,是一种知识,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怀。学者、记者、旅行家、小说家、教育家、商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重走马可・波罗之路。”如今的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也正在进行。
主要内容
《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以马可・波罗的传奇旅程为主线,结合历史考据与文学叙事,生动展现了13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交融。全书共分为五大核心板块,每个板块围绕关键历史节点展开,既还原了马可・波罗的真实经历,也揭示了其作为文化使者的深远影响:
少年启程:从威尼斯到元上都(1271-1275)
17岁的威尼斯少年马可・波罗随父亲尼柯洛、叔父马菲奥踏上东方之旅。他们从地中海东岸的阿迦出发,穿越波斯高原与帕米尔高原,沿途遭遇蒙古西征后的战乱余波。在伊利汗国境内,两位教皇使者因畏惧战争折返,波罗家族三人却凭借忽必烈赐予的金牌继续前行。这段跨越四年的陆路行程,不仅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地理奇观(如撒马尔罕的黄金清真寺、罗布泊的盐泽),更揭示了蒙古帝国驿站系统的高效运作以及国家的实力雄厚——持有金牌的旅人可在沿途驿站免费换取马匹与食宿。1275年抵达元上都时,马可・波罗形容忽必烈宫廷,如“用黄金包裹的宫殿”,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也成了西方认知东方的起点。
帝国漫游:在元朝的十七年(1275-1292)
1.忽必烈的“世界窗口”。作为忽必烈的贴身侍卫,马可・波罗承担了多重角色:他既是语言学家(掌握蒙古语、波斯语、回鹘文),也是经济观察员(调查云南贝币流通)。马可・波罗还非常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口述襄阳之战时,鲁思悌谦颇具浪漫骑士风格的将元军使用的“回回炮”归功于叔侄三人,在《寰宇记》写成了“回回炮”是通过马可・波罗从波斯传入,这也是《寰宇记》一书唯一故意歪曲事实的地方,后面马可・波罗发现后,将这段内容进行删除。虽然元军使用的“回回炮”攻占襄阳,并不是马可・波罗叔侄三人的功劳,但是忽必烈对这位年轻侍从的偏爱,还体现在特许其参与皇家游猎、观摩大都的天文仪器制造等特权中。
2.中国社会的全景扫描。马可・波罗的足迹遍布扬州、杭州、泉州等城市:在扬州担任副达鲁花赤期间,他记录了大运河的漕运盛况;在杭州目睹了“世界最富丽华贵之城”的夜市与西湖美景;在泉州见证了波斯商人与阿拉伯水手的贸易网络。书中通过“三件大事”(1280年大都大火、1286年黄河改道、1291年海都叛乱)串联起元朝的社会矛盾与治理智慧。
3.文化密码的破解。作者马晓林通过对《马可・波罗行纪》的考据,还原了许多被忽视的细节:马可・波罗将杭州称为“行在”(Quinsai),源自南宋“行在所”的音译;他笔下的“契丹”实指北方汉人,而“蛮子”则是对南方汉人的误称,当然这里早已没有了歧视的意思,只是一种当时通俗的说法。书中还探讨了马可・波罗对元青花、雕漆工艺的描述,以及这些技艺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影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品制作。
归程与传奇:从泉州到威尼斯(1292-1295)
1291年,伊利汗国使臣请求忽必烈护送阔阔真公主出嫁,马可・波罗抓住这个机会踏上归途。他们率领十四艘福船从泉州启航,经爪哇、苏门答腊进入印度洋,历时两年半抵达波斯。这段航程中,马可・波罗记录了东南亚的香料贸易、印度的宝石矿脉,以及阿拉伯航海家使用的星盘导航技术。回到威尼斯后,他在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狱中口述的东方见闻经鲁思悌谦整理成《寰宇记》,书中对东方物产丰富的夸张描述,也变相成了哥伦布航海的动力之一。
历史回响:从争议到符号(1295-2024)
1.文本的解构与重构。书中梳理了《马可・波罗行纪》的传播史:14世纪的抄本中出现了“独角兽”(实为犀牛)的插图,15世纪的版本添加了成吉思汗世系表,这些都反映了不同时代对东方的想象。作者通过对比波斯史籍《史集》与元代《经世大典》,论证了马可・波罗记载的真实性,例如他对忽必烈两次召见罗马教皇特使的描述与波斯史料完全吻合。
2.看见历史的“新意”。马可・波罗的故事在当代被赋予新意义:他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如尊重伊斯兰教、佛教)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精神资源;他的经商智慧(如利用蒙古帝国的货币体系套利)为现代国际贸易提供了历史参照。书中特别提到,马可・波罗临终前否认自己“夸大其词”,强调“我所讲的还不及我见到的一半”,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恰是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所在。
知识考古:从《寰宇记》到当代研究
作者马晓林以学者视角揭示了马可・波罗研究的学术脉络:中国学者杨志玖则从《永乐大典》中发现了马可・波罗在扬州任职的旁证。书中还穿插了最新考古发现,如内蒙古出土的八思巴文金牌,印证了马可・波罗对元朝驿传制度的描述。这种“考据与叙事并重”的写作手法,使本书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心得体会
读后,我们能被马可・波罗这位架起“东西方交流之门”的旅行家所折服。
(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在13世纪的欧洲,中国曾被视为遥远而神秘的“天方夜谭”。马可・波罗,首次向西方全面展现了元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技术文明(如驿站系统、制盐工艺、瓷器制作)以及城市繁荣(如汗八里即北京的商业盛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东西方认知壁垒,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互鉴,也加快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也还有部分国家仍然在“故步自封”,没有睁眼看看世界,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一味对我们中国,特别是针对新疆进行抹黑,没有客观公正地看到中国的发展,这也必将影响两个文明的正常交流,从而进一步阻碍全球文明发展进步。历史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交流互鉴,文明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者曾在书中写到,“学者、记者、旅行家、小说家、教育家、商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重走马可・波罗之路。”忽必烈主持佛道辩论、尊重多元信仰的胸襟,与马可・波罗记录不同文明的笔触,共同构成了一幅文明共生的历史画卷。作者更是通过对比中世纪欧洲的封闭与元朝的开放,反思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的根源,呼吁以对话替代对抗。前段时间,因为美国禁用TikTok导致大量美国网民涌入小红书,中美人民开启“对账模式”,这也让我们彼此了解到中美两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差距,增强了中美人民之间的交流互鉴。近期,美国甲亢哥来到中国,通过一镜到底的直播,全景展现一个没有剪辑和滤镜的真实中国,再次掀起了全网的中国热。这其实也是我们在重走的“马可・波罗之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其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瑰宝,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都应该珍惜。
(三)文明因包容而美好。在这本书中,作者马晓林也打破传统传记的刻板框架,以“第一次遇见”的视角还原马可・波罗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他对财富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甚至可能存在的“东方想象”加工。这种“祛魅化”的叙事,让历史人物更鲜活,也提醒读者辩证看待史料。而马可・波罗在面对“世界皇帝”忽必烈时的谦逊、在沙漠中遭遇刺客时的冷静,也展现了冒险家与学者的双重特质,他以对知识的敬畏与谦卑,启示我们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知。从人类文明整体命运出发,全球文明必将走上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鉴之路,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当代,我们也应该展现大国担当,继续用开放、平等、和平、尊重、包容的视角和方式来对待其他文明,引领人类文明前进方向。
(推荐人李仁龙系中共永兴县委办公室干部)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