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以家庭文明滋养家国情怀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5-20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个人幸福的起点、社会和谐的基石,更是家国同心的温暖注脚。

推荐理由

英国心理学家菲利帕·佩里的《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以一位资深心理治疗师的视角,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家庭场景之中,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拆解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父母“解决问题”而非“看见情绪”,阐释爱的本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代际传递密码被重新解读的大门。作者以温暖且亲切的笔触,从亲子关系的传承、孩子的成长环境、回应孩子的感受、从孕育开始建立亲子关系、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以及亲子沟通等6个方面,剖析我们与孩子、与自身、与过去、与周围世界的“四对关系”,深度指导家长建立信任纽带、修正代际惯性、激活家庭能量。书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的力量之源,亲子教育的核心在于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本书提供了很多睿智的建议,不仅是一本普通的亲子教养书、一部深度剖析亲子关系的心理学佳作,更是一本每一个父母都想读的书、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拥有的书。

主要内容

情感账户:

用日常共情储蓄爱的“复利”

书中将亲子关系比作储蓄账户,每一次专注的倾听、温柔的回应都是存入“情感货币”。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童年时期被耐心对待的孩子,大脑会形成更稳定的安全依恋回路,赋予其面对挑战的勇气;反之,长期忽视则会造成“情感赤字”,成年后易陷入自卑或疏离。这种存款式互动无关物质,而在于“看见”的能力:孩子分享校园趣事时放下手机,挫折哭泣时蹲下来拥抱,这些微小瞬间积累起冲突时的包容力。值得警惕的是,以“为你好”为名的过度控制,实则是透支孩子的自主成长空间。书中案例显示,长期处于情感高压的孩子,成年后“讨好型人格”倾向高出47%。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边界,在平等对话中孕育人格的完整。

认知重构:

在代际觉醒中剪断创伤的“隐形丝线”

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常以潜意识方式延续。书中倡导的“自我对话”,并非苛责父母,而是如抽丝剥茧般追溯情绪反应的源头:当对孩子怒吼时,试着问自己“这个语气像极了谁?”这种觉察不是追责,而是看见代际传递中的负面惯性,比如“打击式教育”往往源于长辈的成长语境。情绪爆发后坦诚沟通:“妈妈刚才着急了,这不是你的错”,这种“自我暴露式修复”,既能弥合裂痕,更让孩子懂得“错误是成长的契机”。研究表明,持续进行认知重构的家庭,代际创伤影响可降低40%,孩子情绪稳定性提升65%。当我们在这一代停止伤害的复制,便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文明进步的微观实践。

系统思维:

在动态平衡中培育家庭“能量场”

家庭是由夫妻关系、亲子互动、代际支持构成的生态系统。书中强调“父母相爱是最好的教育”,并非要求无矛盾,而是示范如何在差异中尊重:爸爸主动分担家务承担责任,妈妈在孩子面前肯定爸爸播种欣赏。避免“以孩子为中心”的单极运转,通过“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周末计划、家务分工,孩子责任感将提升50%,夫妻沟通效率提高70%。跨代际陪伴亦具深意:孩子倾听祖辈故事,习得“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老人参与育儿,收获价值感的延续。这种三代人的情感流动,正是家庭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读书感悟

在琐碎日常中播撒“爱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同事小林坚持睡前10分钟“复盘日记”,用贴纸记录女儿的小成就——或是主动整理书包,或是安慰同学,这种“看见”的仪式,让孩子在安全感中滋生对世界的善意。家国情怀的培育,始于父母教会孩子“看见他人”,如对服务人员说“谢谢”,是尊重;对自然心怀敬畏,是责任。这些日常的情感储蓄,终将汇聚成孩子心中的大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自我修正中成为文明的“摆渡人”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道破家庭在文明传承中的核心地位。书中邻居张姐曾分享转变:儿时母亲总说“女孩读太多书没用”,当她发现自己对女儿说出类似话语时,立刻道歉:“这是外婆那个时代的局限,妈妈相信你有无限可能。”这种坦诚的自我反思,让文明在代际传递中完成迭代。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的烙印,却能选择成为“觉醒的一代”:用“非暴力沟通”替代指责,以“成长型思维”取代否定。正如书中所言:“改变始于承认不完美”,这种觉醒,既是对家庭的担当,更是对社会文明的贡献。

在家国同频中筑牢文明根基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揭示了家庭与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本质。作家梁晓声说:“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这种修养,最早在家庭中萌芽。书中表姐家的“家庭议事会”每月加入“社区志愿服务”“红色基地参观”议题,让孩子从小感知“家”与“国”的联结。夫妻互敬是“平等”的微观实践,亲子共情是“以人为本”的鲜活注脚,代际互助是“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当千万个家庭在爱与理解中找到平衡,便能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江河,这正是家国情怀最深厚的土壤。

推荐人雷婷系郴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段王洁
二审 | 朱俊铃
三审 | 周喜林

编辑:段王洁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