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所著。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关键问题,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路,既是城市化问题的“深入诊断”,剖析当前城乡发展的制度短板;也是城市化发展的“改革良方”,呼吁通过市场机制与制度创新释放发展潜力,促进城市化与区域均衡发展。
主要内容
本书以深邃的学术洞察和炽热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打开了一幅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全景图”。书中既有对“大国优势”的理性判断,也有对“大城困境”的深刻剖析,更饱含一份对“大国崛起”的责任担当。
大国大城,大有大的优势
中国作为人口超14亿、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超大规模国家,其“大”本身便是一种战略资源。作者从经济学视角揭示了“大国大城”的独特优势:空间集聚的规模效应。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特定地理空间内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这种集聚不仅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深化,使得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匹配人才需求,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风险分散的韧性网络。大城市多元化经济结构和社会网络为其提供了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面对经济波动、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大城市能够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区域间的协作,有效分散风险,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大国大城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汇聚了顶尖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研发中心,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大城市能够不断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大国大城,大有大的难处
规模优势与制度滞后的矛盾,让中国城市化面临“成长的烦恼”: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尽管大国大城在吸引要素集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制度性障碍对要素流动也有制约。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短板使得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农村之间的流动受到阻碍。这不仅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行政干预下的空间扭曲。大城市的空间发展往往受到行政规划、土地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制约。这不仅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加剧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一些城市盲目扩张建设新区,却忽视了产业和人口的配套发展,使得新区成为“空城”,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治理现代化的滞后挑战。人口膨胀、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等问题,对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一些大城市的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大国大城,大有大的责任
破解“大城困境”,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担当“大国责任”:制度改革的责任。书中呼吁打破户籍、土地、财政“三重制度枷锁”。例如,扩大宅基地流转范围,既能盘活农村土地价值,又能为农民工进城提供“第一桶金”;将社保统筹层次提升至省级甚至全国,避免人口流动中的福利损耗。平衡发展的责任。真正的平衡不是“截长补短”,而是“各展所长”。作者提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路径,让东部城市通过规模效应创造财富,再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人文关怀的责任。城市化不应是冰冷的数字增长,而要让每个个体有尊严地生活。书中建议设立“流动儿童教育专项基金”,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推广重庆“地票制度”,让农民带着土地收益进城。这些举措将“人的城市化”置于核心,彰显大国温度。
《大国大城》是一部充满思辨力量的著作。它告诉我们:中国的“大”,既是应对全球竞争的铠甲,也是破解内部矛盾的钥匙。面对“大城之利”,需善用规模经济释放发展动能;直面“大城之难”,需刀刃向内推动制度变革;担当“大城之责”,需以人民为中心重塑治理逻辑。
心得体会
在城市化稳步推进、城乡关系深刻变革、促进共同富裕的当下,本书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与深刻见解。
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从经济层面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呈现“二元割裂”态势。城市凭借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人才汇聚等优势,发展迅猛;而农村则受限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发展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不仅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打破这种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农村地区经济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从社会层面来看,城乡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社会结构面临严峻挑战。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缓解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从生态层面来看,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实现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保护。一方面,城市可通过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推动设施设备、技术手段、管理人才向乡村延伸,实施城乡一体的环境监测和管控体系,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治,提升治理综合效能;另一方面,农村则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态产品,如绿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城乡融合发展的挑战性
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收入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42.67%。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明显。尽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显著,农村地区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瓶颈。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产业支撑。城乡文化融合存在障碍。城市文化具有多元化、快节奏、开放性等特点,而农村文化更多保留着传统习俗、乡土气息。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城乡居民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文化认同和融合有待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性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要注重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例如,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限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要注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兼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水利等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同时,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注重产业协作与经济联动相促进。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促进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发挥城市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挖掘乡村的产业潜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城乡产业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注重文化融合与观念更新相统一。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与互动,促进城乡居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融合。一方面,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引导城市文化向农村传播,让农村居民接受现代文明理念的熏陶,营造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书为我们理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启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路径和策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推荐人于梦娇系桂阳县电子政务内网管理中心干部)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周慧
三审 | 黄华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