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山西阳泉,丝丝细雨滋润着黄土高原的草木。在太行山西麓的盂县,苍松翠柏环绕间,陈宜胜烈士纪念碑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穿越八十载时光,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1938年1月,年仅24岁的茶陵籍青年陈宜胜在千里之外的盂县血洒疆场,为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革命把母丢,数年无音使母忧。一旦今日见照片,如同会面解忧愁。”牺牲前不久,陈宜胜向家中寄去书信一封,并随信附上了自己的军装照。这段希望母亲减少担忧的文字,不期竟成了他与母亲的诀别之语。
陈宜胜,原名陈宜圣,1914年出生于茶陵县严塘镇和吕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庭虽然贫穷,可父母却非常重视对陈宜胜的教育,四处凑钱将年幼的陈宜胜送进了本村的私塾,后来又到镇上的学堂读书。陈宜胜学习刻苦认真,希望早日学成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学校期间,陈宜胜见证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给茶陵带来的变化,也接触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思想上逐渐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领队伍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之火在湘赣大地熊熊燃起。当年11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宣告成立,红色浪潮一时间席卷茶陵。
1930年,陈宜胜辞别父母参加革命,并于同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远近有点名气的文化人,陈宜胜在工作中发挥特长,积极投身党的宣传和群众工作,发动有志青年参加红军。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向部队输送了数百人。
1935年11月,时任红六军团保卫局总务科长的陈宜胜随部队参加长征,并于次年10月到达陕北。
全面抗战开始后,陈宜胜被编入王震部下,任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总务处长。1937年秋,陈宜胜随三五九旅战地工作团到山西盂县,担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盂(县)平(安)阳(曲)寿(阳)中心县委书记,并兼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七大队政治委员。
到任后,陈宜胜带领中心县委成员不分昼夜,深入群众,动员民众武装抗日、支援抗日,广泛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
1937年11月,西北军某部的八九十名散兵从前线溃退,路过盂县牛村镇时劫掠百姓。接报后,陈宜胜带领两名战士前往散兵驻地,耐心劝说他们加入革命队伍,却遭到了拒绝。
考虑到这批散兵携带武装,有从散兵转为土匪,又由土匪投降敌军的风险,中心县委的干部们一致决定,不管这批散兵是否配合抗日,武器装备一定要留下。
于是,陈宜胜邀请散兵赴宴,待其酒酣之际顺利收缴其枪支,并再次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没了武装仍被友好对待的散兵,被共产党的政策和诚意深深打动,终于愿意继续参加抗日,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的地方武装。
1938年1月,陈宜胜得知寿阳县有一股土匪时常骚扰百姓,为祸一方,便带领20余名战士前往寿阳平乱。不料途中与日军遭遇,随即展开激战。陈宜胜率兵浴血奋战,决不后退一步。在战斗中,日军火力凶猛,敌众我寡,陈宜胜与2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盂县与茶陵相距遥远,一封家书、一张照片,成了烈士留给家人仅有的遗物。
“陈宜胜烈士牺牲了,但他的事迹始终激励着家乡人民。”茶陵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邓少伟说,将持续深入发掘当地革命资源价值,用英烈精神汇聚起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
来源:湖南日报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周慧
三审 | 黄华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