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民生 > 正文

文心铸魂

作者:郴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路莎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7-07


盛夏的郴州,东江湖的雾还未散尽,苏仙岭的蝉鸣已悄悄爬上松枝。

在这座被山水滋养、被岁月雕琢的城市里,一场关于文字与乡愁、传承与生长的故事,正以最鲜活的姿态铺展——自2月28日“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启幕,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从上海弄堂到首尔街头,从新疆戈壁到墨尔本港湾,3800余名青少年从世界的各个角落用笔尖,带着不同的乡音与温度,共同在纸页上描摹着同一片土地的轮廓,写下对郴州的深情告白。

近5000篇带着青春体温的文字,如同散落的星子,最终汇聚成璀璨的银河,照亮了郴州的文化天空。这场文学盛会,早已超越了竞赛的范畴,成为一场以青春为燃料、以文字为火种的文化共创实践。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书写,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引擎”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郴州这场文学大赛的最动人之处,在于它激活了青少年的文化主体性。

过去,谈及文化传承,我们常想到“老带新”“传帮带”;而在这里,青少年不再是“被教育者”,而是“主动书写者”——他们步履不停,丈量苏仙岭的历史沧桑;目光如炬,捕捉711小镇的岁月印记;心灵深处,品味抖辣椒中蕴含的生存哲理。这种“参与式传承”,让文化从教科书上的知识变成生命里的体验。

这背后,是对中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生动实践。

郴州的文化底蕴深厚:秦代设郡的“郴”字独属此地,西晋简牍的墨香里藏着汉字演变的密码,“半条被子”的温暖见证着红色初心,711矿的热血书写着工业传奇。

但文化要“活”,不能仅靠博物馆的展陈、教科书的记载,更需要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再诠释”。

陈欢在作文里写“抖辣椒的‘抖’是安仁人向命运较劲的劲儿”,李思宇用旧照片串联起东江水坝的移民记忆,他们不是在重复历史,而是用青春的视角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这种“青春注脚”,如同桥梁,连接起古老的文化根脉与当代的精神需求,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从单向传递到全民共创,文学重构了文化生态的“同心圆”

在北湖公园的图文展前,深圳游客张瑜扫码读着学生作文,感叹“原来郴州的故事这么鲜活”;在磨心塘文化广场,小学生周俞希朗读《我的郴州我的家》,路人围坐倾听,追问“鲁塘饺粑怎么做”;在韩国的课堂上,崔夏恩用韩文写东江湖的晨雾,让异国同学第一次知道中国有个郴州。

这场大赛打破了“精英创作、大众接收”的旧模式,构建起“全民共创、双向互动”的新文化生态。

文化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体人民的共有。

大赛的3800多名参赛者中,有导游、邮递员、基层干部、技术工人……他们的笔触朴素无华,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生活的真谛:园林工写“林邑公园的晚樱像春天的信”,维吾尔族选调生写“郴水与天山的相望”,社区干部写“乡村舞龙的新故事”。

这些普通人的文字证明:文化的根须,深扎在每一个劳动者的生活里;文化的活力,源自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参与。随着人人可读转变为人人可写,文化如同春风化雨,自“庙堂之高”潜入“江湖之远”,由高冷孤傲转为温暖人心。

从地域叙事到精神共鸣,大赛厚植了文化认同的“根与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在这场大赛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雷璧羽在沈阳的宿舍里写《苏仙岭的云》,谢呈镐在海南的夜灯下写《奔赴海角 再别郴山》,这些蕴含乡愁的文字,已远远超出了个人情感的界限,凝聚成了郴州人共有的心灵印记。

这正是文化凝聚力的核心所在——情感共鸣生长。

郴州的文化认同,既有地理的坐标(东江湖、莽山、裕后街),更有精神的纽带(抖辣椒的坚韧、“半条被子”的温暖、矿晶之都的蝶变)。大赛的意义,在于为这些精神纽带提供了表达的出口。

游子们以文字为笔,勾勒出“老街的路灯”“奶奶的油茶”与“父亲的旧相册”等一幅幅画面,为郴州人的身份烙印下更为鲜明的印记。而不同地域的参赛者不约而同地将笔触投向同一片山水,情感的共振便悄然发生——这种集体书写,让文化认同从模糊的乡愁变成清晰的共识,从个体记忆变成集体财富。

从短期热度到长期沉淀,赛事培育了文化品牌的“生命力”

从“一月一展示”到“一年一总评”,从线上初审到线下终审,大赛的梯度培育模式,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品牌的精心运营。

它没有追求一炮而红的流量,而是专注于细水长流的沉淀;它不满足于办一场活动,而是致力于种一粒种子。这种慢功夫,恰恰契合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的影响力,既要一时的爆款,更要持久的浸润。

这背后,是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精准把握。

郴州的文化资源丰富,但要转化为文化品牌,需要系统性地运作。大赛采用“创作—展示—分享—传播”的全链条模式,巧妙地将文学种子播撒于四季轮回之中:春日绽放“春之郴州”,夏日评选“夏之故事”,秋风中举办“秋之分享”,冬日则进行“年度总评”。这种持续性的互动,让“郴山郴水郴情”从一个赛事名称,变成了郴州的文化符号;让文学大赛从一次性活动,变成了年度文化盛事。

更重要的是,它培育了一支“文化新苗”——那些第一次拿笔写家乡的孩子,那些从参赛者变为传播者的青年,正在成为郴州文化品牌最鲜活的代言人。

从文化资源到发展动能,大赛书写了文化强市的“新答卷”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郴州这场文学大赛的最终价值,在于它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我们看到,不少游客因一篇作文踏上郴州的土地,更多的游子因文字选择返乡就业,“郴山郴水郴情”就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不再是“软指标”,而成为“硬支撑”。

这正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郴州的文旅资源得天独厚,但过去的宣传多停留在景点介绍。如今,大赛以文字为载体,为文旅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核,使游客在观赏山水之美的同时,更能领略历史的韵味、品味红色的情怀、感悟现代的魅力;不仅到此一游,更深度共情。这种文化赋能的效应,促使郴州的文旅产业实现了从视觉盛宴到深度体验的华丽转身,从流量为王到情感共鸣的深刻转变。

更深远的是,文学大赛所激发的文化认同感正在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年学子、海外游子以及普通市民纷纷为家乡代言、献策、添彩,这些由文化凝聚的人心正成为郴州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郴州的土地上回望这场文学大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少年的妙笔生花,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发展的深刻思考。

郴州的实践证明:当文化回归人民性,当传承拥抱青春力量,当创新扎根“本土魂”,每一座城市都能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化华章。这场青少年文学大赛,不过是一个开始,它埋下的文化种子,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长成枝繁叶茂的文化之林。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黄慧

三审 | 谭志文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