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松塔,镌刻着历史的记忆;一湖碧水,映照出家园的沧桑巨变;一个邮包,默默诉说着乡村的殷切希望。“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犹如火把,点燃了广大青少年的文学创作活力。年轻一代用脚步丈量郴州,用心灵观察风物,以青山为纸、碧水为墨,在行走与书写中触摸郴州血脉——这些破土而出的文学新苗,正为郴州文化强市的画卷添上最鲜活的青翠。
在家庭,亲子同创出佳作
文学大赛以郴州山水人文为创作源泉,有效激发了青少年的创作热情,并带动了家庭深度参与。许多家庭以此为契机,带领孩子走进郴州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场馆,进行实地探访和亲子共读共写。
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冯之惟同学以寻访苏仙岭屈将室为线索,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追溯历史。在参赛作品《苏仙岭寻迹:松树记得那些年》中,他以松塔种子破壳喻示精神传承,将历史厚重感与生命张力熔铸一体,笔触细腻而不失力量。
冯之惟的祖父母曾在郴州工作,他的父亲冯泽宇在郴州度过了童年。因参加文学大赛,今年“五一”假期,冯泽宇特意带着冯之惟从长沙回到郴州。
“写一个地方必须实地走访才有真情实感。爬苏仙岭的过程中,我跟他讲了西安事变和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故事。家长的陪伴与讲述,让孩子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成为历史的虔诚倾听者与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冯泽宇表示,“文学大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亲子互动契机,让孩子用笔记录下祖辈父辈生活过的郴州,这份情感和思考尤为珍贵,也让我们的家庭活动更具文化内涵。”
不少参赛的小作者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光游览、阅读资料、构思写作,实地探访的亲身经历与文学创作的深度结合,如同双重炉火,极大地淬炼并提升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精妙驾驭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力以及对家乡文化的深刻理解。
郴州市五完小的严徵墨同学在家长的陪同下游览了711时光小镇、北湖公园、木子岭公园,她据此经历创作了《凝望小镇“时光”》《北湖泛舟》《木子岭的初夏》三篇作品参加此次文学大赛。无论是历史的厚重、泛舟的清雅还是山林的野趣,严徵墨同学敏锐捕捉不同风貌的特点并以恰切的文风生动呈现,展现出不俗的题材驾驭能力和文字表现力。
在学校,师生共创出精品
文学大赛引领少年们将观察的触角伸向郴州风物的细微之处,捕捉那份独属于郴州的情愫。这主动的观察、深刻的提炼,正是文学创作最宝贵的起点。
就读于郴州市安仁县渡口学校的陈欢同学常见长辈用陶钵抖辣椒。她在参赛作品《安仁抖辣椒:千年药都的辣味密码》中深刻阐述了这道菜肴背后的文化意蕴——“抖”字不仅融入了辣椒的制作过程,更是安仁人独特生存哲学的生动体现。在多山少田的自然环境下,先民以“抖”的动作象征对命运的主动掌控——辣椒经烈火淬炼后,唯有反复抖捣方能释放其精髓,恰如安仁人在逆境中坚韧求生的写照。
当笔尖开始忠实记录心灵的每一次震颤,写作便不再是被动的任务,而成为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自觉方式。
就读于郴州市第一中学的李思宇同学出生于资兴市,家乡在风景如画的清江。在了解到东江水坝的修建历史,以及当时人们为修建水库离开家乡所做出的贡献后,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在参赛作品《素未谋面的故乡》中,李思宇以旧相片为引,巧妙开启对故乡的探寻。
李思宇在分享创作历程时说:“我的家乡在资兴清江,这份缘分与归属,浇灌出我写作的初心与灵感,只待一个契机,便会喷薄于笔尖。我要感谢文学大赛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能将对故乡的热爱展现给大家。”
文学大赛在莘莘学子心间播下文学的火种,以燎原之势,点燃了校园创作激情。大赛开展近半年来,十余所市直学校有近400名学生参赛,各县市区学校也精心组织投稿:北湖区有来自60余所学校的700余名选手参赛,苏仙区有来自60余所学校的800余名选手参赛,桂阳县有来自40余所学校的200余名选手参赛,宜章县有来自30余所学校的300余名选手参赛……美文美句如同春雨,浸润着每一寸校园空间,使此次大赛超越了个人兴趣范畴,化为一场生机勃勃的集体创作热潮。
市一中、林邑中学、市五中、王仙小学、资兴市立中学相继举办文学大赛创作分享会,会上,资深教师、文学大咖的倾情指导,如明灯点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
“戴琬晴同学创作的《故乡的秋天》情感真挚,语言朴实,结构清晰,充满童趣。小作者在文中为我们种下了三颗特别的种子:第一颗种子是会说话的细节描写,第二颗种子是会呼吸的对比手法,第三颗种子是会生长的生活记忆。”在林邑中学举行的创作分享会上,语文教师彭春丽的精准点评揭示了优秀作品的结构与层次,让在座的学生们茅塞顿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儿童文学作家、郴州市文联第五届兼职副主席刘青鹏在分享会上以《跟着曹雪芹学写作:如何把风景写出高级感》为题,向同学们传授写作密钥,不仅展示了文学殿堂的无限风光,更启发了大家对文字美学的深度体悟。这种面对面的智慧传递,让文学从可望而不可即的星辰,化为少年可攀可及的阶梯。
在社会,跨界联创汇热潮
文学大赛另一个朝气蓬勃的方阵是社会青年组,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县市区的青年选手以文字为刻刀,雕琢出各自行业的独特故事,在文学热浪中,映照城市灵魂,沉淀时代精神。
蒋博凌是一名在郴州从事一线导游工作11年的广西妹子,带着全国各地游客游览郴州美景、讲述郴州的动人故事是她的工作日常。在参赛作品《导游旗上的山水诺言》中,她以导游的视角讲述了郴州文旅“红、绿、古、今”的独特魅力。这是劳动者独有的文学抒发,其内容的坚实与情感的真挚,绝非书斋中的臆想所能企及。
参赛的青年将笔锋沉入各自职业土壤的深处,饱蘸行业生活的真实墨彩,正是这份扎根泥土的创作姿态,使文字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体故事,还共同描绘出郴州这座城市砥砺前行的精神图谱。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汝城县邮政分公司工作人员胡运航在参赛作品《邮包里的山水》中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山间邮差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情,浸润着诗意——“我眼见许多被大山阻隔的年轻学子,凭借助学贷款薄薄的信函与表格,终于得以跃向广阔天地。当那些曾寄出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们,数年后手捧毕业证书荣归故里,将承载着希望的车票轻置于我柜台上之际,我的内心不禁随之微微颤动:这些车票,不正是我们曾经送出去的那些信的归途吗?”
文学大赛的独特魅力,更在于它点燃了不同县市区社会青年间“比学赶超”的创作星火,彼此辉映,交织成炬。当来自永兴县碧水小学的教师与宜章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因文学之名同台竞技,当桂东县诗词楹联协会会员与桂阳县塘市镇的诗词创作者透过文字彼此凝视,一种无形的激励磁场已然形成。他们不仅是参赛者,更是彼此作品的读者与评判者,在品读同行者的参赛作品时,既有学习借鉴,也有无声的鞭策与超越。这种良性竞争所激发的创作热情,使许多沉寂的笔被重新拾起,许多被日常琐碎遮蔽的职业光芒被文字擦亮。
郴山叠翠,郴水蜿蜒,郴情涌动。这何止是一场文学的盛宴?它更是一场深植本土的文化启蒙,一次涵养城市精神根脉的生动实践。当文学成为青春岁月里的自然呼吸,当年轻的心灵学会以文字为媒,真诚地与生活对话,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篇篇佳作,更是一个地方文化血脉的传承者。郴州未来的精神版图,必将因这些精神昂扬、崭露锋芒的笔触,变得更加丰饶、生动而充满希望。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