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梅
七月上旬,三湘大地被热浪笼罩,然而,这滚滚热浪中裹挟着的是令人欣喜的丰收气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上,湖南多地陆续进入“夏收”时间,田间地头呈现出一幅幅热火朝天的采收画卷,见证着湖南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的转型活力。
在衡阳市衡山县,17.46万亩早稻迎来收获期,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优质种子的选用、适时早播的安排、精细的田间管理,再加上“良种、良田、良法、良机”的深度融合,让这里的早稻有效穗多、结实率高、籽粒饱满,收割时间较去年提前一周,单产与品质双提升的背后,是技术融合释放的生产力。而在株洲市茶陵县,17.48万亩早稻也已陆续铺开收割工作,机械化力量的高效组织确保颗粒归仓,预计7月中下旬完成收割后,晚稻种植的准备工作将紧锣密鼓展开,种收衔接的紧凑节奏,彰显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效率。
这一幅幅“夏收”图景,是湖南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但如今湖南农业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种收割,多元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打破传统农业边界,让“土地生金”从愿景成为现实。在技术赋能之外,产业链的延伸成为增值关键。一些地方依托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将稻谷、果蔬等初级产品转化为预制食品、饮品、保健品等,既延长了保存周期,更提升了附加值;还有地方深挖农业的生态与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打造出稻田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新业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场的力量与组织化的协作,为产业链的顺畅运转提供了支撑。许多地方的农民自发组建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破解了分散经营的弊端。比如在水果种植区,合作社牵头制定标准化种植流程,对接专业销售渠道,让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鲜果成为市场抢手货,农户收入显著增长。这种组织化模式,既降低了个体农户的市场风险,也让优质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加速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转化。
产业发展的方向更趋精准。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规划农业路径。引导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通过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既守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又培育出高品质农产品,精准对接消费升级下市场对绿色、有机产品的需求,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湘沃野的“丰”景,是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转型的成果,更是“种收加工+文旅体验”全链条发展模式的生动写照。从技术融合提升单产,到产业链延伸创造多元价值,湖南正以现代化农业实践,书写着土地增值与农民增收的新篇章。未来,随着全链条模式的不断深化,湖南农业的发展空间必将持续拓展,“土地生金”的故事将在更多田野间续写,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让三湘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更耀眼的丰收光芒。
来源:红网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黄慧
三审 | 谭志文
编辑:谢莉娜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