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教育是点亮希望的明灯,而信心则是支撑乡村教师坚守岗位、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在临武县香花镇中心小学从教超过25年的乡村老师,我深知乡村教育的不易,也深知信心对于个人、集体乃至整个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它宛如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破浪前行。
1999年师范毕业,初到香花镇时,这里是红砖青瓦的教室、泥石夹杂的操场、凹凸不平的通道......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条件简陋,学习环境艰苦。当时,刚入职的老师薪资每月在500元左右,勉强维持生计。教师宿舍是用油布纸把老教室隔开打造出来的,一间老教室分成三四间,老师各住一间,天花板上“鼠来鼠往”,隔壁的呼吸声都听得清楚。许多分下来的老师萌生退意,想方设法调离此地。然而,我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我坚信,教育能够改变乡村孩子的命运,能够为这片土地带来希望的曙光。光阴荏苒,25年过去了,我已经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许多从我手上毕业的学生已经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些都离不开“信心”二字,这份信心,源自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源自对乡村孩子的深情,更源自对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信念。
上图为校舍旧貌(来源于网络)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内向羞涩,但共同的特点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2003年,我所教的班上有个叫小文(化名)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想要辍学,我得知后,多次上门家访,耐心劝导,并为他争取到了助学金(我自己掏腰包解决一部分,向学校争取减免一部分)。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她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里的重点中学。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信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它不仅能够激发人的潜能,还能够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并勇往直前。
任该校教学副校长(2020年)以来,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重任。为此,我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鼓励教师们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份对乡村教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心,让我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我坚信,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上图为何文彪担任副校长期间组织校本研训活动
“咬定青山不放松”。20多年的语文教学坚守与探究,于我而言,不仅是对教育初心的执着守望,更是对文化自信最生动的诠释。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与智慧结晶。在乡村教室的讲台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之旅。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经典散文,从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到激情澎湃的革命篇章,我带着孩子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堂上,我声情并茂地讲解着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孩子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敬仰与好奇。我们一起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一起品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会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们的文化自信也在一点点地建立起来。为了让乡村的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我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我结合乡村的实际生活,将语文知识与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相融合。在讲解描写乡村景色的课文时,我带着孩子走出教室,走进田野,让他们亲身感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美景,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再用文字去描绘。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上图为何文彪老师执教语文教学课堂
除了在教学上的努力外,我还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我利用自己的语文专长,为孩子开设了课外阅读课,引导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我还组织师生参与乡村环境整治、文化宣传等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乡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信,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一代乡村建设者。
上图为何文彪老师组织经典阅读活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用信心照亮孩子们的未来之路。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在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同时,我也呼吁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乡村教育的行列中来,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浇灌这片希望的田野,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信心如磐,照亮前程。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行,为乡村教育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审 | 曹琛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