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武县万水乡的群山褶皱里,脱贫户曹微的故事像一株在石缝中倔强生长的映山红——父亡母嫁、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童年,曾让她的世界笼罩在贫困的阴影里;偏远山区的土坯房,曾是她望不见尽头的生活坐标。但当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春风吹进山谷,当她攥紧书本的手掌渗出汗水,那份“走出大山、回报家乡”的信心,早已在岁月里长成了破土而出的力量。
土坯房里的星光:贫困压不垮的信念
“奶奶,山外面的大学是不是有很多书?”年幼的曹微趴在漏风的窗台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后,她和奶奶守着几亩薄田,住在雨季会漏雨的土坯房里。扶贫干部送来救济粮时,总能看见这个眼里有光的女孩,在昏暗的光线下用铅笔头在旧作业本上写写画画。“别读了,女娃迟早要嫁人。”邻里的劝说没能动摇她,奶奶偷偷塞给她的半块红薯,成了她挑灯夜读时最温暖的支撑。
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她们搬进了村委旁的安置平房。看着窗明几净的新家,曹微第一次觉得“山外面”不再是模糊的想象。她在日记本里写道:“党的好政策给了我们新家,我要靠自己考上大学,把家乡的穷根拔掉。”这份信念像一束光,照亮了她高中三年的晨读与深夜——清晨五点的楼道灯下,有她背诵课文的身影;周末别人结伴出游时,她在自习室内啃着枯燥的数理化习题。
农技特岗的选择:把根扎进家乡的土地
2020年,曹微顺利的考上大学。填报志愿时,她毅然选择了免费农技特岗——这个许多人眼中“没出息”的专业,在她看来却是“回家的路”。“学农技,才能知道怎么让家乡的土地长出息。”有人笑她:“好不容易走出大山,又要回去受苦。”她却在专业课上格外拼命,跟着老师下农田测土壤酸碱度,在实验室研究病虫害防治,寒暑假主动申请到家乡的合作社实习,把书本知识一点点“嫁接”到万水乡的土地上。
大学期间,她省吃俭用攒下的奖学金,有一半都买了农业技术的书籍。一次实验课上,她为了观察水稻灌浆期的生长状态,在稻田里蹲守了3天,被蚊虫咬得满身包也毫不在意。“我不是在读书,是在学怎么给家乡的庄稼‘治病’。”这份对土地的执念,让她在毕业时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农技特岗的毕业考试。
归来的“新农人”:用行动兑现信心的承诺
2023年下半年,曹微带着一摞厚厚的笔记和满腔热血,回到了万水乡农业服务中心。作为最年轻的技术员,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全乡14个村的农田,给种植户讲解有机肥使用方法,在田间地头办起“农技小课堂”,甚至自掏腰包反复做试种实验。2024年秋收,她指导的几个脱贫户家庭,水稻亩产比往年提高了15%,有农户捧着新米找到她:“小曹,你教的法子真管用!”
如今,兼任乡镇妇联主席的她,始终将妇女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为提升妇女技能,她主动作为牵头成立“巾帼农技服务队”,与乡镇妇女一起努力学习农业技术、生活知识,助力众多妇女实现增收;关注妇女权益,她积极调解家庭矛盾纠纷,用耐心和智慧为妇女撑起“保护伞”;关心困境妇女儿童,她四处奔走争取资源,为无数家庭送去温暖与希望。
暮色中的万水乡,安置点的路灯次第亮起,曹微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田埂间,车筐里装着新采的蔬菜样本。远处的山峦轮廓渐淡,而她眼中的光却越来越亮——这束光,曾照亮她走出大山的路,如今正化作千万缕微光,洒在她深爱的土地上,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绽放。她深知年轻人得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知识改变家乡,像是一个民族在脱贫攻坚征程中,以信念为舟、以奋斗为桨的生动注脚。当信心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再贫瘠的土壤也能开出希望的花,再崎岖的山路也能通向繁华的远方。
作者单位:临武县万水乡人民政府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黄慧
三审 | 刘红亮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