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晚8时,郴州711时光小镇俱乐部内,潮湿的矿洞气息混杂着泥土与汗水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
92岁的杨秀洪缓缓直起佝偻的脊背,浑浊的眼睛里泛起微光——舞台中央,仿真矿井支架在多媒体光影中逐渐清晰,“矿工们”背着矿石蹒跚前行,矿灯的光束扫过观众席,照亮一张张湿润的脸庞。
这一刻,时间仿佛倒流回67年前,这位原711矿的老矿工仿佛又听见了当年井下隆隆的凿岩声。
这场名为《丁香花》的沉浸式舞台剧首演,不仅让“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故事浮出历史地表,更成为郴州探索文旅融合与红色精神传承的现象级起点。
精神不灭
——从“隐姓埋名”到“文旅地标”
在711矿历史陈列馆的玻璃展柜里,静静躺着一个泛黄的牛皮纸信封,上面印着“41号信箱”的字样。这个看似普通的通信地址,在半个多世纪前却承载着国家机密——1958年,当第一批建设者背着行囊来到这片荒山野岭时,他们不知道自己将参与中国核工业的奠基工程,只知道“国家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当时的矿洞窄到只能蹲着前进,粉尘大到伸手不见五指。”81岁的老矿工刘龙明回忆道。在36年的开采历程中,711矿共产出400多万吨铀矿石,这些沉睡地下的“黑色黄金”,化作大国重器的根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升空;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每一个辉煌时刻的背后,都凝结着711矿人的热血与牺牲。
荣耀背后是生命的奉献。
在离矿区10公里的小山坡上,长眠着74位为采矿捐躯的矿工。周都礼、陈长和、唐恩武……他们牺牲时大多不到30岁。“当时的实际情况,比剧里演的还要艰苦得多。”68岁的矿工子弟周宏喜说。他的父亲周宝龙早年响应号召来到711矿,1974年,周宏喜也投身矿区,一干就是40年。
711矿体现的伟大功勋铀矿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在《丁香花》中被提炼为“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坚定信仰,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观众跨越时空,触摸到核工业先辈们滚烫的爱国之心。
2004年,711矿完成历史使命被政策性关闭,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沉寂。
2023年,乘着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的“东风”,郴州按照“工业风、神秘铀、中国红”的风格主题,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新改建711矿工业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游客接待中心、旅游环道、时光广场等。
一座“又新又旧”的711时光小镇成为郴州文旅的新地标。
科技赋能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矿洞窄到不能整个人钻进去,只能蹲着前进,粉尘弥漫让硅肺病成为矿工的职业病。”在《丁香花》中饰演蒋菊林的演员单文彬的一席话让人泪湿眼眶。
而让这句话更具冲击力的,是舞台上逼真的矿洞场景——通过多媒体影像和气味模拟技术,观众仿佛真的置身于潮湿、昏暗的井下环境。
饰演男主角王冬明的演员彭子轩对此深有感触:“当我背着道具矿石在狭窄的矿道里穿行,听到头顶传来滴水声,闻到空气中的粉尘味,我感觉自己真的变成了那个年代的矿工。”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延伸到了线上传播。
《丁香花》首演前,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起#711矿的丁香花#话题,通过老矿工访谈、幕后花絮等短视频内容预热,截至首演当日,话题播放量已突破2亿次。许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没想到郴州还有这样一段辉煌历史”“一定要去现场看一次”。
郴州在科技赋能文旅方面成效显著,城市大脑“‘数’赋文旅新动能 ‘智’绘文旅新画卷”案例入选2025全国数字城市创新成果,构建的“郴心游”智慧文旅平台整合交通、气象、景区等8大类数据资源,对接全市63个A级旅游景区、1022家民宿及44个文化场馆实时数据流,实现“省—市—区县—企业”文旅数据互联互通,累计生成报告超600份,平台访问次数超2000万次,完成交易订单81770笔,成交金额1268万元。
而就在711时光小镇,智慧游人防工程AI导游“邱小姐”已上线试运营,游客通过手机AR应用扫描洞内标识即可触发讲解,结合图文、3D模型还原历史场景,提供24小时“一对一”服务,目前覆盖人防工程值班室、作战指挥室等5个特色场景。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服务效能,更重塑了文化表达语言体系,如郴州城市大脑实时滚动的访问数据映射出文旅消费活力,构建起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通道。
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模式,让红色文化从静态展览走向动态体验,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演员演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不能被忘记的付出。而科技手段,让这种付出更加真实可感。
未来可期
——工业遗产转型的郴州启示
在德国鲁尔区,废弃的煤矿厂房被改造成工业博物馆,巨大的炼钢高炉成为网红打卡地;在浙江良渚,5000年的古城遗址通过数字技术“复活”,游客可以在虚拟现实中体验先民生活……当工业遗产遇上文旅创新,总能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郴州711矿的转型之路,既有对国际国内成功经验的借鉴,更有基于自身特色的创新。
与鲁尔区的“大工业”、良渚的“大遗址”不同,711矿走的是“小而美”的在地化叙事路线——不依赖明星效应,而是通过矿工后代的真实故事、老物件的情感联结,让红色文化更具亲和力。
711矿作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其历史价值不可复制;而《丁香花》以矿工爱情故事为主线,用个人命运折射时代洪流,这种叙事方式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相较于其他红色旅游景区,711时光小镇的差异化还体现在体验的深度上。游客不仅可以看戏、逛市集,还能参与矿工生活体验,或者给“41号信箱”写一封信,感受当年保密工作的紧张氛围。这种深度参与感,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感动一时到铭记一世。
然而,红色文旅不能只靠情怀,还要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711矿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本。如何让这种感动持续下去,让《丁香花》从“现象级”变为“长销品”,是郴州文旅人面临的现实挑战。
内容同质化是最大的隐忧。当前,各地红色文旅项目层出不穷,如何避免千篇一律,保持《丁香花》的独特魅力?创作团队可以根据关注需求定期更新演出内容,挖掘更多711矿的真实故事,比如“矿嫂们的日常生活”“年轻矿工的爱情故事”等细分题材,让剧目常演常新。
专业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沉浸式演出、文创设计、科技应用等领域都需要专业人才支撑。为此,相关部门可以与高校达成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人才,同时引进外部专家团队,为711矿的文旅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下一步,可以继续深化“文旅+教育”融合,开发“重走矿工路”研学课程,将711矿打造成为中小学思政教育基地。还要继续推动“文旅+科技”创新,引入AI导览、全息投影等技术,提升游客个性化体验。还要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培育核工业主题文创产业集群,让红色文化真正可感、可触、可传承。
作为郴州文旅融合的新名片,《丁香花》承载着传承核工业精神、推动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正如老矿工杨秀洪所说:“这不是在夸耀我们,是在告诉后人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郴州正以创新为笔,以文化为墨,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春天故事”。
一审 | 谢莉娜 段王洁
二审 | 陶子瑶
三审 | 肖勇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