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时政 > 正文

从“劳务输出”到“家门口就业”

作者:通讯员 邓和明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7-29


7月28日,晨曦微露,在嘉禾县坦坪镇大屋地村的嘉禾县立诚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随着40多位村民指尖翻飞,一件件针织衫正“脱颖而出”。而同样的场景,正在全县10个乡镇的40多个车间同步上演。

一根根细针,牵引万缕丝线,不仅编织出保暖御寒的衣物,更织密了乡村振兴的产业链条,撬动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针织产业。截至今年6月,嘉禾针织产业已带动6000多名乡亲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增收超2亿元,村集体增收超60万元。从劳务输出大县到“针织产业新城”,嘉禾的“针功夫”正织出村民致富路、村集体增收账,更引来产业活水、筑强园区经济。

织密产业链 产业集群初露峥嵘

嘉禾针织产业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一块独特的“人才富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嘉禾常年有10万名劳动力活跃在珠三角,其中近2万人深耕针织服饰行业,练就了精湛技艺,更积累了宝贵的人脉与市场资源。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珠三角成本上升,我们却拥有‘归雁’人才、闲置空间和政策沃土,发展针织产业,天时地利人和!”

“县委书记何勇晚上开完常委会,第二天早上凌晨四点就赶到了东莞,那是他第一次到我们企业招商,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又两次登门拜访。”郴州丰悦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柏棠说,县委主要领导的“三顾茅庐”,让他感受到了诚意,企业很快就落户了嘉禾高新区。

针织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嘉禾创造性地推行“总部在园区、分厂到乡镇、车间进农家”的梯度模式,如同巧手引线,将城乡资源精准串联。同时,全县各部门协同作战,为企业搞好服务:农业农村局梳理出全县230多处闲置校舍、仓库,为企业提供“选址菜单”;县人社局把招聘会开到村口,今年已组织村级招聘28场,达成就业意向1200余人;自来水公司、电力部门组建24小时服务专班,确保企业生产不受影响。

园区总部汇聚政策、技术与核心配套;乡镇分厂盘活旧校舍、老仓库,承接标准化生产;农家车间则让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如今,这条日益织密的产业链,正释放出强劲的规模效应,成为支撑嘉禾县域经济的坚实脊梁。

乡村车间绽活力 “家门口”就业促振兴

招商引资的“活水”,通过园区这个总枢纽,精准浇灌至广袤乡村,开出“家门口”就业的“富民花”、结出村集体增收的“致富果”。嘉禾县接连出台《支持针织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闭环。“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将“保姆式”服务做到极致。

石桥镇桃花源村将闲置多年的村小校舍租赁给针织企业,村支书雷日东高兴地说:“年增村集体收入5万多元,还解决了20多个村民就业问题!”

此外,政策滴灌到户,激活庭院经济。嘉禾县将针织纳入特色庭院经济,为监测户购置缝纫机提供50%的资金扶持;推行“乡村振兴资金+企业+农户”模式,放大资金效应;对成功引企的镇村给予最高80万元壮大集体经济的资金扶持。这些措施,让针织产业真正扎根乡土。

“就业不离乡,破解了留守困局。”嘉禾县坦坪镇党委书记雷衍雄算得明白,“一个村级车间带动30至50人就业,人均月入4000元,一年就是百万元增收!”这吸引了大批留守妇女、老人甚至返乡青年加入。“家门口”就业不仅鼓了村民腰包,更稳了家庭、活了乡村、促进了社会和谐,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支撑。“我在外从事针织缝盘多年,老人小孩都在家里,心里很不踏实。如今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照顾家庭,省了很多心事。”从广东返乡务工的陈艳萍说。

全链协同增韧性 产村融合谱新篇

嘉禾的实践,不仅超越了简单的产业转移,更在于立足本土、锻造全链、深度融合。

如依托全省唯一的省级铸锻造高新区,71家精密铸造企业为针织产业提供坚实支撑。恒胜实业生产针织机铸件,途广智能制造电脑横机,填补了机械空白,推动产业从“代工”迈向“智造”。

同时,“三级联动”增效:宏佳服饰、嘉琦鞋业等龙头企业将设计、营销总部设在园区,标准化生产环节布局乡镇分厂,缝盘、包装等工序下沉至村组加工点。这种“县城总部+乡镇车间+村组加工点”格局,最大化利用了城乡资源,降低了企业成本,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

目前,嘉禾形成了一条“从铸件到时装”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强大韧性与集群竞争力,这不仅吸引了更多外部投资,更让产业红利穿透全链,持续反哺乡村。

从“锻铸造之乡”到“针织产业新城”,嘉禾的实践昭示:立足禀赋,选准赛道,“小针线”也能撬动“大经济”。

嘉禾的“针功夫”,是以招商引资引“活水”,以园区经济筑强基,以产业链条增韧性,最终落脚于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生动实践。它证明,找准赛道、精准施策、城乡联动,一根小小的针线,也能织就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锦绣画卷。

(编辑:张倩佳二审:张明 三审:刘小飞)


编辑: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