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 市政府 | 市政协 | 市总工会 | 北湖 | 苏仙 | 资兴 | 桂阳 | 宜章 | 嘉禾 | 永兴 | 临武 | 汝城 | 桂东 | 安仁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苏仙岭下读好书丨《万年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从溯源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作者:    来源:郴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5-07-29


考古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过去长期是冷门专业、冷门赛道。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自信的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增多,考古学成为香饽饽,考古成果也成为人们在旅游时的热门打卡项目。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诞生100周年,2022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20周年。多年来,中国考古界成果丰硕,为了使这些丰硕成果为世人了解,《文汇报》在2022与2023跨年之交主办了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跨年四讲”为主题的文汇讲堂。2023年,学者们的演讲内容被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万年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推荐理由

(一)突破认知桎梏,重塑文明时空观

长久以来,欧美学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城市)如同无形的标尺,框定着人们对文明起源的判断。但这样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性,如印加文明没有文字、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在这样的标准下,中华文明的源头仅追溯到商代甲骨文出现,大约3300年前。通过中国考古实践,兼顾其他文明的特点,我们提出了判定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在此基础上,《万年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提出“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五千年进入文明社会、三千年建立王朝”的全新时间框架,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中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界定。这种突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考古发现的合理推演。例如,在距今11000-9000年的上山遗址中,虽未出现典型的“三要素”,但水稻栽培技术的成熟、定居聚落的形成,已然展现出文明的雏形。这一观点让我们意识到,文明的诞生并非遵循单一模式,中华文明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为我们理解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二)权威团队加持,考古实证丰富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领衔,11位长期活跃在考古一线的学者共同执笔。这些学者不仅有着数十年的田野考古经验,更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遗址有着深入了解。他们将亲手发掘的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让读者得以近距离接触考古现场的细节。书中系统梳理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夏商王朝的关键遗址,如上山遗址的稻作遗存、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群等。每一处遗址的描述都配有具体的考古数据,如出土器物的形制、碳十四测年的结果、地层堆积的分析等,这些实证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读者仿佛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在探方中拨开泥土,见证一件件文物的出土,感受历史被还原的震撼。

(三)兼顾多元需求,适配不同读者

对于专业的历史、考古研究者而言,本书是一部集大成的研究成果汇编。书中对考古材料的系统梳理、对学术观点的严谨辨析,为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对于普通读者,书中避开了晦涩的学术术语,用生动的叙事将考古发现串联成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无论是想探寻学术深度,还是满足对远古历史的好奇,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实现了专业性与可读性的相互平衡。

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四个篇章,每部分包含3篇演讲、1至2篇附录。

序篇:打破传统,探寻文明判定新路径

在序篇中,三位学者分别谈到了文明起源、气候环境和农业对文明的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大致的分期。这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陈胜前先生在《由考古人自己揭示,中华文明如何“相变”》一文中探讨的文明标准的判定这一关键问题。其中谈到,从世界范围来看,文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作为农业时代的幸运儿,拥有北方旱作和南方稻作两个农业起源中心,这为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绝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中华文明具有得天独厚的缓冲地带,逐步形成了历史连续、超大规模、多元统一、自成体系、和平内敛的基本特点。二是认为今天全球文明分布的格局是在过去长期气候变化与文化、文明相互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

8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

这一部分聚焦于距今8000年左右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浙江金衢盆地的上山遗址为典型代表,讲述了农业文明的诞生。上山文化的远古人群,极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食用稻米的族群。有了稳定的粮食保障,他们告别了旧石器时代延续下来的穴居生活,开启了农耕和聚落定居的新时代。通过对上山遗址中水稻栽培、收割、脱壳、食用等一系列证据的研究,如小穗轴落粒形态、细胞植硅体、米粒长宽比等特征,以及出土的石片石器刃部的“镰刀光泽”、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工具,有力地证明了他们不仅食用稻米,还掌握了水稻栽培与种植技术,主导了东亚稻作文化区的农业革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农业文明逐渐沿着钱塘江向河口湿地、太湖平原扩展,最终孕育出了良渚文明,建立起庞大的城池和完善的社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文明如同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逐渐蔓延、发展壮大。

5000年:中华文明的形成

距今5000年,中华文明进入形成阶段。此时,中原地区的文明迅速兴起,与南方的良渚文明等相互沟通、征伐、交流。在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了诸多重要遗址,展现出当时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例如,大型宫殿建筑的出现,表明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统治阶层的权力得到强化;精美的玉器、陶器等手工艺品,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使得各种文化元素相互碰撞、吸收,逐渐形成了具有广泛认同感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正是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和包容性的体现,各个区域的文明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4000年:早期的国家与最初的王朝

在距今4000年左右,中国进入早期国家与最初王朝的阶段。书中详细讲述了这一时期国家形态的逐渐完善和王朝的建立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演进,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官僚体系和统治机构,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稳定。从考古发现的城址规模、布局以及墓葬规格等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等级的进一步强化。例如,一些大型城址拥有坚固的城墙、完善的防御设施以及规划整齐的城市布局,反映出当时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水平。同时,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不仅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更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祭祀、礼仪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已经迈入了早期国家阶段,为后来王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句欣赏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明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是农业时代的幸运儿,世界上最适合农业发展的是温带区域,新大陆的农业出现比较晚,欧洲的温带区域为地中海所占据,剩下的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就是西亚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华北、长江中下游。中国有两个农业起源中心,北方的旱作和南方的稻作,这奠定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绝的基础。”这句话清晰地阐述了农业与文明起源的紧密联系,以及中国独特的农业地理优势对中华文明延续的关键作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离不开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发达农业。它就像文明的根基,支撑着中华文明这座宏伟的大厦历经风雨,屹立数千年不倒。

“文明至少有三重属性。首先是一个文化历史阶段。在考古学语境里,文明说的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第二是一种社会组织状态。这方面的讨论最多,有的是国家,或者叫早期国家,是指一种社会组织状态,区别于比较简单的社会。第三是指一种社会存在的形式。比如说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古希腊文明、玛雅文明。”对文明属性的这一阐述,简洁而深刻。它从不同维度为我们解读了文明的内涵,让我们明白文明不仅仅是时间的跨度,更是社会形态、组织形式以及独特文化存在的综合体现。有助于我们在研究和理解不同文明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避免片面认知。这种对文明概念的清晰界定,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

读书感悟

深化文明起源认知,触摸历史温度

也许我们在阅读本书之前,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还停留在“上下五千年”的笼统概念中,对远古先民的生活几乎毫无想象。但翻开书页,那些沉睡千年的遗址仿佛苏醒过来,向我们诉说着先民的故事。在讲述上山遗址时,书中详细描述了考古学家如何通过石磨盘上的残留物,推断出先民已经掌握脱壳技术;通过水稻小穗轴的形态变化,证实他们在有意识地培育农作物。这些细节让我们仿佛看到,万年前的先民们在田埂上观察稻穗的生长,在聚落里分享收获的粮食,在篝火旁打磨石器。原本抽象的“文明起源”变得具体而温暖,我们会开始理解,文明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先民们日复一日的积累。这种认知的转变,能让我们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无数先民真实生活的总和。

理解多元一体格局,感悟文明韧性

书中对不同区域文明发展的描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北方的旱作农业与南方的稻作农业并行发展,红山文化的玉器、良渚文化的黑陶、龙山文化的城址,各自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些区域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贸易、迁徙等方式不断交流融合。例如,距今5000年左右,中原地区的陶器制作技术吸收了周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新的风格;而良渚文化的玉器工艺,也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在碰撞中形成新的文化认同。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气候变迁、部落冲突等诸多挑战,却始终未曾中断。比如,良渚文明虽因环境变化逐渐衰落,但它的玉器制作技艺、社会组织理念,却被后续文明继承与发展。这种强大的韧性,正是源于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与自我更新,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敬佩。

增强文化认同,明晰文明定位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时常面对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而了解自身文明的根源,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本书通过扎实的考古证据,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形成的完整脉络。当看到书中描述夏商王朝的宫殿布局与天文历法的关联时,能让我们联想到如今仍在使用的农历、传统节日,这些文化符号正是从远古延续至今的纽带。它让我们明白,文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书中对中华文明与其他古文明的对比分析(如强调农业基础对文明延续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客观认识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位置,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认识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中华文明,及其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理性自信的基础上坚持文化主体性、传承文化根脉。

考古发掘出有限的文化遗产,带来无限的精神财富。

(推荐人康静思系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

来源:苏仙岭下读好书

一审 | 谢莉娜

二审 | 唐思思

三审 | 黄华

编辑:谢莉娜
分享:

新闻热线:0735-2892485 广告:2893888 E-mail:master@czxww.cn 传真:2295893 举报电话:2886133 2893039

郴州新闻网投稿QQ群:60874409 民情直通车联络QQ群:281367893
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