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兄弟俩到老家游玩后,童年无忧无虑嬉戏的回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他们笔下“郴山郴水郴情”青少年文学大赛参赛作品的鲜活素材。
对于哥哥侯瑞彤而言,写作如同精心构筑的工程。“我写作有个习惯,要先打框架。”侯瑞彤分享道,他习惯像建房子一样,打好地基,搭好框架,分好步骤,补充细节,再反复修改、构思,直到满意为止。正是这份追求完美的执着,让他的作文多次入选学校年级范文,并在各类文学比赛中屡获佳绩,还被学校评为书香少年。
而在弟弟侯瑞廷笔下,家乡的禾花鱼成了寄托乡愁的鲜活载体。自幼参与放鱼、捕鱼的他,对高山泉水滋养的禾花鱼怀有最深厚的感情。“放水捞鱼”“灶台煮鱼”这些源自跟随爷爷奶奶劳作的生动细节,跃然纸上。在他的参赛作品中,字里行间不仅有抓鱼的欢乐,更有奶奶烹饪时升腾的诱人香气,交织着人间烟火的温热与土地的深情。“奶奶做的腊肉蒸禾花鱼,就是家乡的味道。还有独特的观音豆腐,微苦、清凉,特别好吃。”侯瑞廷说,他写作时会先打草稿,再一笔一划认真誊写,保持卷面干净整洁。
故乡虽非华堂广厦,那些质朴的土砖房却以最朴素的方式,深深滋养着少年丰沛情感的根系。这份爱,在清明捧读族谱追溯家族源流的郑重时刻变得深沉;在走过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后,依然认定家乡山水最动心的比较中变得清晰。“希望更多人通过我们的文章,更了解我的家乡,能够助力家乡发展。以后我长大有能力了,也想建设自己的家乡。”侯瑞彤说。
书架上沉甸甸的作文本和阅读笔记,默默记录着他们每一次归乡的足迹、观影的感悟、日常的观察。两人既是亲密无间的伙伴,又是暗自较劲的“对手”,被妈妈笑称为“又怕你考得好,又怕你考得差”。但创作的灵感却常常奇妙地共振。一次童话新编作业,未曾商量,两人竟不约而同想到了“三只小猪”,继而默契地分工,从不同角度各自演绎。
家庭,更是滋养才情最丰厚的沃土。父母精心营造的阅读氛围如清泉流淌,夜晚一家人围坐灯下,口述当日所读,这温暖的仪式已坚持两三年,不仅被评为书香家庭,还是湖南省文明家庭。而爸爸妈妈日常阅读的书籍,兄弟俩也饶有兴致地主动翻阅,有时还会将书中人物形象画出来,绘制成连环画。
采访间隙,兄弟俩一说到喜欢的书籍便滔滔不绝。这看似平常的阅读瞬间,正是他们深厚积累的缩影。在故乡的土地上,在家庭的书香里,这对双胞胎少年,正以笔为篙,以真情为帆,书写着小小少年的华丽篇章。
(编辑:张倩佳 二审:张明 三审:李造雄)